好醫師新聞網 - 中醫針灸治療簡介

2016-03-22 17:43:10

不空腹、不熬夜減少暈針機率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第一次針炙的民眾對於一根長約二到三寸的銀針總有些懼怕感,但是針炙對於部份症狀的確有其緩解作用和治療作用,擔心暈針的民眾在針灸前不空腹、不熬夜,可以減少暈針機率。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江佩蓉表示,針灸治療是以中醫人體經脈為理論基礎,以細針或藥草在穴位或經脈上施治的治療方式。施治工具為各種材質的細針就稱為針刺治療,如現代的不鏽鋼針具;若為加熱的藥草或藥餅,就稱為溫灸治療,如艾草溫灸。

  中國歷史上的名醫,扁鵲,就是擅長針灸治療的醫生。針灸在中國,唐、宋、明代大興,唐朝的太醫署還曾設有「針博士」。2 1世紀後,針灸治療也開始在歐美國家盛行。WHO於1 9 7 9 年在北京舉辦研討會, 提出4 3種可以針灸治療並有療效的疾病。

  依據1998年之前255個臨床研究結果,在2003年提出針灸療效的正式報告。報告中提出臨床研究證實針灸療效的病症:包括放化療副作用、過敏性鼻炎、膽囊結石所致疼痛、原發性痛經、急性胃痛、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引產、膝痛、下背痛、胎位異常、噁心嘔吐、頸項疼痛、牙痛、肩關節疼痛、術後疼痛、腎結石、類風濕關節炎……等等。也提出其他臨床已見針灸療效,但還待更多研究進一步證實的病症包括:腹痛、痤瘡、酒精成癮、顏面神經麻痺、哮喘、癌痛、膽囊炎、膽結石、顱腦損傷(非開放)、糖尿病、耳痛、不孕、經前症候群、帶狀皰疹、失眠、分娩減痛、多囊性卵巢、妥瑞氏症候群……等數十種病症。

  針灸的理論基礎是人體的經脈系統與氣血週流,穴位就如同氣血的集散中心,醫師經由穴位上的針刺或藥草薰蒸,重新分配人體氣血,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等治療目的。所以精確的診斷,加上合適的配穴與手法才是療效的基礎;治療頭痛的針刺穴位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腳,所謂「頭痛醫手」或「頭痛醫腳」毫不足為奇。

  時至今日2015年,Cochrane實證醫學資料庫已經登載232篇以上來自世界各地醫學中心的針灸臨床研究,探討針灸治療在煙癮戒斷、停經症候群、腦血管疾病後遺症、失眠、化療後噁心作嘔、經來腹痛、青光眼……等病症的療效。除了療效明確之外,針灸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的原因,治療方式簡單也是原因之一。

  然而中醫古書中記載人大怒、大勞、大醉、大飽、大飢、大渴的狀況下,都不宜針刺。人們若罹患凝血異常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異常、嚴重肝臟疾病, 或者正服用抗凝血藥物如w a r f a r i n , 也不適合進行針刺治療。人們若有皮膚損傷,如大面積燒燙傷,或局部或全身感染也不宜針灸。

  在台灣中醫界,針刺治療多用於症狀的緩解、疾病的治療,溫灸多用於日常的保健,兩者都可以與中藥並行,一起減緩病症帶給人們的不適,並促進人體健康。針灸治療的頻次依病症而異,每週2-3次至每週一次,甚至一個月一次都有可能。療效與針數、施治的次數毫無關連。相較於歐美每回針灸治療約100美金的費用,台灣健保確實提供民眾很大的保障。而且在歐美國家,施行針刺治療的是「針灸師」,在台灣則是藥、針兼備並精通中醫理論的中醫師,醫師會針對當下的體質與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服藥、施針或者針藥併用。

  暈針是針刺治療常見的非預期反應。一般來說在接受針灸治療前,接受治療的人們不空腹,前一晚不熬夜;醫師也根據望聞問切的診斷來決定治療的原則,可以盡量避免暈針的發生。另外在針灸治療之後,也要盡量避免在當日讓針刺部位長時間浸水,如游泳或水療,以避免可能的感染。

延伸閱讀

針炙開啟腦麻患者生命之窗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高雄報導 腦性麻痺在現代醫學的治療仍是無法根治的,大多為症狀治療。今年三歲的李小妹妹,因為出生時母體子宮破裂造成胎兒休克缺氧的腦部傷害,成長時間停留在六個月大的狀況。但她的兒童發展實際狀況卻不到六個月。高雄義大醫院目前收治兩位腦性麻痺的幼童,除西醫常規復健治療外,每週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