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胎兒可以接受磁振造影檢查?

2016-06-29 06:45:15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台灣位居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三名,一旦孕婦懷孕了,胎兒的照護工作也就必須格外小心,因此產前檢查也相對重要。至今超音波檢查仍然是孕婦產前胎兒篩檢最佳方法,只是當發現胎兒生長異常時,就必須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檢查。台北榮總二十年來已累積500個病例,強調全世界公認目前臨床上常用的1.5T磁振造影系統對於滿十八週以上的胎兒並無掃描的安全顧慮。

上圖:臺北榮總跨平台視訊診斷

每個母體中的胎兒安全,對孕婦而言,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一旦例行產檢中發現問題存在,就需要用到比超音波還高階的影像醫學進一步檢查,尋找其他可能合併異常,看看是不是羊水過少、孕婦肥胖施行超音波產檢困難、複雜的多胞胎懷孕者、高危險妊娠,或準備進行子宮內胎兒手術的異常狀況等,就需進行磁振造影的檢查。因為超音波不易對胎兒進行系統性的掃描,因而定位較困難;而且超音波容易因胎位或骨骼結構而產生掃描死角,另外因受限於穿透力,對於深部的組織結構,超音波所提供的影像資料較有限。這些限制與缺點,對磁振造影而言,都不是問題。

只是磁振造影最大疑慮就是有關電磁波的安全性問題,是否會對胎兒或母體造成影響?臺北榮總對此表示,磁振造影的系統設計對於安全考量十分嚴謹,造影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操作,對人體完全沒有傷害性。至於在胎兒的使用,如依照機器對於操作及吸收值的規範,全世界公認目前臨床上常用的1.5T磁振造影系統對於滿十八週以上的胎兒並無掃描的安全顧慮。

過去近二十年來,臺北榮總擔任全國胎兒磁振造影產前檢查的重要轉診中心,總共完成超過五百例胎兒磁振造影產前檢查,照護超過五百多對的夫妻及胎兒。其中有48%的胎兒因產前超音波檢查發現或懷疑胎兒中樞神經的異常,34%則是因為中樞神經及其他系統以外問題需進一步以磁振造影檢查幫忙確認,有5%因為媽媽子宮、胎盤、或卵巢的問題,另外的13%則是因胎兒染色體或基因檢測懷疑有異常而轉診。

臺北榮總強調,在進行胎兒磁振造影時,必須堅守幾項原則,首先是堅持胎兒磁振造影產前檢查是產前超音波檢查之後的第二線道醫療診斷防線。而且只有在下列情況下才進行檢查:

一、當胎兒的異常在超音波影像中無法確認時。

二、當超音波已發現胎兒異常,但需要暸解異常的全貌或必須確認或尋找其他異常的存在與否時。

三、當因羊水過少或孕婦體態的因素不易進行超音波檢查或檢查效果不佳時。

四、當多胞胎懷孕高危險妊娠時。

五、當準備進行子宮內手術或產後立即新生兒手術時。

同時也不會借助鎮定劑減少胎動以進行胎兒磁振造影。不建議應用磁振造影於孕齡在12週內的孕婦,除非有不得不使用磁振的臨床情境發生。不檢查孕齡在18週以內的胎兒,因此時胎兒體積太小,磁振所呈現的影像空間清晰度通常不足以提供臨床診斷的需求。並且不施打對比劑。

上圖:臺北榮總胎兒磁振造影診斷團隊

為提升胎兒健康照護的醫療品質,臺北榮總放射線部特別於105年4月成立「台灣胎兒醫學影像工作小組」,建構即時、互動、專業的開放型「胎兒健康共同照護視訊會診平台」。孕婦在別家醫院或診所經超音波檢查異常,需進一步確認,經轉診至榮總時,可快速安排磁振造影檢查,並由榮總跨科專家團隊與診所醫師、孕婦共同視訊會診,說明檢查結果,以即時互動的方式,提供孕婦科學與客觀的醫療建議。

榮總強調,由於網路科技的發達,透過視訊的傳輸,這個多專科、跨平台整合機制,不受時、空及地域限制,共同照護的專家可來自國內、國外,沒有膚色、人種、語言與國家的隔閡。臺北榮總照護團隊由放射線部、兒童醫學部、婦女醫學部、神經醫學中心等醫師共同組成,利用我國優質的數位網路資訊基礎架構,可更直接、更有效地嘉惠所有需要照護的對象,建置完善胎兒健康照護網,共同守護胎兒的健康。

 

延伸閱讀

名醫會客室/心臟衰竭治療新指引

文/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王俊力(長庚醫訊授權轉載)   您的長輩或朋友是否常抱怨容易累、走路就喘、或是腳踝常水腫?這些症狀可能是心臟衰竭的徵兆,最好就醫接受治療。近年來心臟衰竭治療有相當的進步,治療指引也不斷更新,增加了許多新治療,除了改善症狀,還能降低再住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