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曾被診斷將全身癱瘓 如今能站立行走

2017-08-07 10:40:0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上圖: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醫師

在健保的照護下,台灣就醫便利性全世界數一數二,但是仍有許多民眾根深蒂固的相信名醫或是熟識的醫生,一旦因此失去徵詢第二意見的黃金時機,就得不償失了。六十一歲劉女士因「後縱韌帶鈣化」少見重症,求醫被認為「手術後一定會全身癱瘓,等癱瘓再來開刀」。在親友的鼓勵和自己不願放棄的情況下,決定徵詢第二意見,最後是在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施予固定頸胸椎骨釘,順利重新行走。

人類的脊柱椎體前、後各有一條很長的韌帶,將每節脊椎再加強固定,得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這兩條韌帶就稱為前縱韌帶及後縱韌帶,頸部後縱韌帶鈣化中老年人較常發生,除了退化與先天自體免疫問體,長期姿勢不良、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運動傷害等,都可能因為頸椎韌帶過度牽引,造成後縱韌帶變肥厚,逐漸形成鈣化物質而壓迫頸脊髓與神經,造成四肢或下肢無力。

黃伯仁醫師表示,「後縱韌帶鈣化」是一種先天基因、體質差異造成緩慢發生的疾病,全世界醫學報告發現以亞洲人發生率最高,其中又以日本人最多。黃伯仁表示,日本報告發生機率百分之一到三,臺灣並無大規模的報告,但發生率應該相去不遠,差別只是有沒有嚴重到出現症狀。也顯示疾病跟種族特性、遺傳有關,發生年齡多在五、六十歲,因壓迫太嚴重而產生症狀。

劉女士漸進手麻木、腳無力、走路困難超過一年,曾在其他醫院做頸椎核磁共振,確診是長節頸胸椎後縱靭帶鈣化,嚴重程度到「手術後一定會全身癱瘓」,醫師建議暫時觀察,忍受不了痛就吃止痛消炎藥,等真的癱瘓再手術。劉女士聽到醫師說明像五雷轟頂,才出診間就淚如雨下,他告訴兒子、媳婦「我以後都不能幫你們帶小孩了!」家屬決定諮詢第二意見。

黃伯仁醫師檢視劉女士狀況,發現從第三頸椎一路到第一胸椎,共七節脊椎全被靭帶鈣化壓住,確實屬於「後縱靭帶鈣化」個案裡,少見最嚴重、差一點就全身癱瘓的重症。黃伯仁醫師解釋,「脊髓在脊椎管路,每個管路有固定的直徑大小。脊髓前面的韌帶,叫後縱韌帶,韌帶本來是軟性、有彈性,就像肌肉的韌帶,病人因為體質形成鈣化,而且愈來愈大,就像石頭,擠壓在神經管路上,就像水管裡慢慢積了泥沙,管徑愈來愈窄,劉女士的脊椎直徑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所以之前的醫師沒有把握,希望等到癱了再去開刀。」

「後縱靭帶鈣化,在頸椎狹窄病人的比例佔百分之一」黃伯仁主任表示,像劉女士那麼嚴重的情形不到千分之一,這種神經壓迫症狀只能開刀,別無它法。黃伯仁為確保病人的安全,術前評估花很多時間,判斷劉女士的肌肉力量還在三分到四分,加上仔細研究核磁共振發現,有手術介入空間,有七、八成把握認為還有一試的機會。

手術參考醫學研究報告,採取相對安全的後位手術,從脊椎後面拿掉椎弓,讓神經有後伸展的空間再固定起來,減少因結構變化引起進一步壓迫,達到間接減壓目的,再鎖上骨釘固定脊椎到胸椎,減少之後的長期併發症。

黃伯仁醫師強調,「後縱靭帶鈣化」很少有標準典型症狀,很類似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骨刺,以劉女士為例,雙手、雙腳無力,較嚴重的會有上運動元神經障礙,敲膝反射時會出現明顯上升,迥異於一般骨刺神經壓迫出現的反射下降,這是惟一最大差異。如果症狀還沒有嚴重到肌肉無力、四肢麻木,也可以考慮做熱療、電療、紅外線震波等保守治療,或重力牽引,減緩病情發展。

劉女士就診時是坐輪椅不能行動,手術後住院一個月,後續再半年復健,回診情形一次比一次進步,能重新走路,她說真的很開心,現在拿拐杖稍可站立,持續復健有再進步空間,他感恩醫師讓她對未來懷抱希望。

 

延伸閱讀

女子全身皮疹竟是甲狀腺亢進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病患治療前(左圖)身體多處蕁麻疹樣皮疹,伴隨搔癢燒灼感。治療一週後(右圖),紅疹幾乎消失,只留下發炎後色素沉澱/台中仁愛醫院提供 30歲小芳因發燒和全身持續5天又癢又紅的疹子,住家附近診所當蕁麻疹治療無效後,被轉診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