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一個醫生對癌末患者及親屬的告白

2017-10-06 09:01:45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嘉義報導

親人的生離死別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極大的壓力。由於國人十大癌症中有五大癌症都在胃腸肝膽科之中,這讓身為一位胃腸肝膽科醫師的嘉義基督教醫院周莒光醫師,在執業生涯中,有機會比其他科別的醫師接觸更多末期患者的心路歷程。他特別透過本刊,分享他個人的看法,讓癌末患者和家屬,在面對生命的抉擇時的參考。透過他的自述,我們看到的不只有醫生對疾病治療的專業,更多了架接在專業和倫理上的建議,值得每個人去深思。

「人生」是走到終點就結束了嗎?如果人生的定義只有自己,那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不過事實上,每個個體都不會是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我遇見了很多故事也看到了很多問題,人生難關的特色是「每個人幾乎都得去面對,但是又沒有人對於”面對親人的離開”是經驗十足的」。

電影裡賺人熱淚的場景往往是有人即將死去的畫面,淒美的Ending Cut經常是那在摯愛的人的手中或懷中之類的場景,想想也難怪,畢竟能夠陪伴自己的親人走向人生的終點是一個很充滿人性光輝的事情;只是這往往是只存在導演和編劇非寫實蒙太奇鏡頭裡的世界,實際過程其實不像電影演的那麼美好。病人本身得受到疾病帶來的痛苦以及痛苦之後帶來的情緒反應,不論是病人或家屬,突然面對太大的壓力往往不會激發人性的光輝,多會激發逃避或是責怪等等的情緒,這是人性。

而在這中間又還要去應對許多治療上的問題:狀況不好要不要插管?開完刀又復發了還要不要再做一次化療?這個刀還需不需要開?從診斷到死亡的過程中,對於家屬是充滿壓力的,而且這個壓力還可能持續到死後。因為死後的世界在不同的宗教之間是有不同的講法,雖然我們相信死去的患者至少不會再受到這個世上的苦難;但是家屬不一樣,病人家屬們在病人死亡後,還得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承受著治療期間所衍生的責任、義務甚至情感的裂痕。不論是之前的醫藥負擔、心靈創傷甚至是自己或親友的責難。如果不好的結局(死亡)是可以預見的,如何準備好自己讓這條路上沒有後悔是很重要的。

每個患者的狀況不同,我們也很難去說怎麼做一定好,然有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協助家屬度過這些難處。其中,我認為最有幫忙的就是怎麼透過醫療團隊去協助病人與家屬做決策,以及讓家人之間團結起來。以下是幾個我想分享的故事:

故事一:是否要告知病情?這是一個很極端的故事,簡單講就是病人最後竟然埋怨家屬不告知病情,強調說早知道癌末會這麼辛苦,他甘願去開刀。

首先,病人自己才是最有權力知情的人,然由於台灣的國情,許多家屬了解又關心病人,選擇不告知病情,這麼做雖盡人情,但是會面對一些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因為不清楚狀況所以病人沒辦法選擇治療,想開刀的沒開刀,不想開刀的去開刀;第二個問題是病人也沒有辦法交代事情,想說的沒說,想吃的沒吃到。所以就像我們一直強調民眾有「知的權利」一樣,「告知」也會是一個比較輕鬆的做法,畢竟後面許多相關的決策都是來自於病人本人,家屬對於做決策的壓力會比較小。然而很多家屬仍然擔心告知對於病人的打擊,我建議至少要做假設性的討論,我們不需要用很直白的方式去說:”爸你快死了,要不要交代一下。”但是我們可以很婉轉地去說”人不免面對死亡的問題,如果您面對到這個狀況,你要不要開刀,或者是有沒有什麼想做的,想要交代的”,面對死亡不是一個禁忌的話題,任何人都可以去講,透過這樣去了解自己的親人才能做到一個更好的臨終照顧。

故事二:到底還要不要接受癌症治療還是選擇安寧治療?曾經有兄弟為了是不是要讓爸爸接受化療而決裂,這個也是一個不算少見的場景。

首先,這個過程家屬應該要更團結才對,但就我的觀察,壓力往往會讓家人更不團結,特別是大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因此了解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尊重病人」。有時患者會聽自己子女的意見把決定權給子女或者是沒有告知病情家屬得做一些決策,不得不去面對。如果家屬意見不一致之時,其實可以請醫師協助召開家屬說明會,把有意見的親人通通找過來討論。這種討論會的好處是,讓不了解狀況,又不同時間來的家屬,看的狀況也不一樣,有些家屬更不見得有正確的醫療觀念,透過一個大家都在的場景,讓大家了解後面會發生的事情和治療的選擇,並且把話講開來會好很多。這種說明會之中,我會告知後面會遇到的困難處,希望家屬能夠團結,也會了解誰才是真正的支持者(出錢出力來照顧的人),協助真正的支持者。

故事三:醫師已經說西醫沒有幫忙了,是否要用西醫以外的替代療法或偏方?

有一位病患本身家中的經濟並不好,但是他的兒子卻又非常的孝順,到處為癌末的父親打聽救命良方,就這樣東聽買東、西聽買西,為了購買偏方,能借的都借了,因而導致信用破產,在父親走後真的就是一個”家破人亡”。替代性療法,之所以叫做「替代療法」就是因為還沒被充分的證實療效。簡單講,不一定會有好處甚至可能會有壞處。我會和病人家屬說,量力而為,不一定有好處的東西不一定要花錢。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面對疾病,人是有其極限的,不論醫生、病人、家屬,總有承擔的限度,有時有技術但是病人沒體力,也得不到好的結果,有時似乎可以看到好結果,但是家屬無法負擔,也只能徒呼負負。但是在這條路上,不論是誰,都不要有後悔,才是我的結論。如何透過一個較好的準備,以及學會利用醫師(專業經驗比較多的人)協助了解狀況、堅強自己和團結家人,減少親友死亡的衝擊,是我們大家都要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