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爸媽別抓狂 好想沒收孩子的手機怎麼辦?

2018-06-13 15:40:3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說:青少年過度使用3C產品容易造成網路成癮(圖中人物非案例)

暑假即將來臨,孩子在家時間變多,但是親子之間的摩擦恐怕也會相對增加;尤其是近來3C產品的流行,平常要上課時都已經手不離機了,一旦放假,有些家長恨不得把孩子手機直接沒收,但又怕引起嚴重糾紛。國泰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林香君表示,孩子無法自制是腦部發展的關係,家長的出發點都是愛,但可以用有智慧的方法讓孩子的成長更順利。

家長抱怨,兒子上國中後成績直直落,整天沉迷於玩手機,下課補習回家已經晚了,回到家不寫功課、不洗澡準備上床睡覺,而是先滑手機,有時滑到半夜還不睡覺。假日更是嚴重,幾乎整天都抱著手機不放,嘗試做時間管制,但成效不彰,孩子總是回應「再一下啦!」,就這樣時間流逝,最後作業寫不完、晚睡覺、隔天起不來遲到,日復一日的惡性循環。家長腦中不禁閃過一個念頭~好想沒收孩子的手機,但心中的小劇場卻開始一幕幕上演,萬一手機沒收了,孩子會不會變得孤立沒朋友、孩子外出無法及時聯繫會不會有危險。手機到底能不能沒收呢?讓許多家長陷入兩難。

林香君表示,當父母覺察並正視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時,手機早已深耕孩子們的生活難以捨棄,可是對孩子三催四請家長覺得心好累,強制管制不免引發一場親子大戰,此時更需要爸媽用理性的態度應對,畢竟這樣的過程也是孩子可以學習的教育方式,所以更不能大意。

根據國發會公布的資料,105年12歲以上國人,使用手機上網達60.8%,手機行動上網族之最常使用手機功能,前五名為即時通訊(69.3%)、社群網站(40.3%)、上網找生活資訊(19%)、拍照(16%)、玩遊戲(15.4%)。

林香君說,根據上述資料,成年人也習慣在生活中使用手機的情況下,如何說服孩子降低使用手機的頻率,與孩子討論並產生共識就是家長遇到的難題。因為以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尤其是前額葉皮質,一個負責掌管理性、決策的重要腦區。一個不夠成熟的大腦,對於計劃、組織、抑制、執行、監控等功能就難以展現。

為此,林香君特別提供具體方法,教導家長們怎麼透過前額葉的訓練,讓孩子學習自我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間。首先就是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原因,訓練蒐集與整理資料的能力。

林香君指出,國發會調查研究發現,一樣是使用手機卻有明顯的世代差異,即時通訊是不分年齡層都喜歡使用,但相對來說,使用社群網站以年輕世代為主,中高齡世代則是以即時通訊為主。家長不妨找個時間問問您的孩子,他用手機來做什麼呢? (即時通訊、社群網站、上網找生活資訊、拍照、玩遊戲、收發電子郵件、看線上影片(追劇)、看新聞、地圖導航、聽線上音樂、拍影片、上課或討論課程),請他一一列出後並寫上平均花費時間。

再來就是與孩子溝通並達成共識。林香君表示,訓練組織、規畫能力,和孩子一起討論一日行程安排,並討論各項任務所需時間,特別是手機使用的時間安排是很好的方式。爸媽可以準備彩色紙卡,把每天回家後需要做的任務以及想要做的娛樂(如吃晚餐、寫作業、洗便當、洗澡、刷牙、滑手機)寫上,再依據可擁有的時間(回家至上床睡覺),將各項任務與娛樂分配上預訂的時間(如吃晚餐30分鐘、寫作業60分鐘、滑手機30分鐘等)。訂定原則後,開始排列每張字卡的先後順序,最後就是徹底執行了。

林香君進一步指出,練習前額葉的執行、抑制、轉換功能,嘗試著依據預訂的時間內完成該項任務與娛樂,並在完成後由孩子自己去打勾與填上實際執行時間。這個部份可以利用幾個技巧進行提醒,包括:

將擬定的計劃貼在孩子的房門上,做為具體提示。設定鬧鐘,做為前每項任務的提示聲。家長在孩子執行任務或娛樂時避免打擾等,並且視情況檢討並重新修正。

最後就是訓練大腦的監控能力。林香君說,開始施行一日行程表計劃後,家長可以在每天結束前,和孩子一起討論什麼任務或娛樂的時間可以增加或減少,也可調整任務或娛樂的先後順序,在調整後重新擬定計劃,再次執行。

到底可不可以沒收孩子的手機呢?林香君強調,從神經心理學來看,兒童/青少年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其使用手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好,與其和孩子的關係處在劍拔弩張、針鋒相對的狀態,不如以陪伴代替權威教導,並且用一次一次的練習訓練孩子組織計畫、執行、監控的能力,近而培養成熟的大腦,教養就相對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