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顯微手術重建捐傷叢神經

2018-12-06 13:59:07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37歲陳女士,104年8月因車禍傷及右側頸肩,導致右側鎖骨肋骨骨折合併氣血胸,緊急手術後入住加護病房,之後病況雖趨於穩定但隨即發現右上肢癱軟無力情況未見改善,臺北榮總手部外科團隊透過定期神經肌電圖檢查確診為”急性右側臂叢神經損傷”且無短期恢復之跡象。於是接受了神經轉位重建顯微手術。在隨後門診追蹤及復健衛教之照料下,陳女士的右上肢功能已逐漸回復並順利回到工作職場。

71歲潘先生,經過臨床檢查與神經肌電圖檢查確診了潘先生的病況為”慢性右側臂叢神經損傷”。在與潘先生與其家屬討論手術之利弊與預後下,手外科醫療團隊先針對手肘功能之重建於101年10月17日執行屈曲肌腱轉位手術,之後再針對肩部功能之重建於102年5月8日執行斜方肌鍵轉位手術。靠著定期的術後門診追蹤及持之以恆的復健療程,潘先生的右肩及右肘功能日漸進步,目前已能自理日常生活、擺脫了右手癱軟的人生。

臂叢神經為一組自頸部脊髓至上之手臂的神經叢,這些神經會支配肩部、手肘、手腕、手部的肌肉並提供上臂表皮的感覺功能。有些臂叢神經損傷較輕微,可在數週後完全康復。然而有些臂叢神經損傷會嚴重到上臂完全失能。造成臂叢神經損傷的原因很多,其中尤以牽引性拉傷為最多,大部份病人為年輕人騎機車車禍而造成;通常都因為車禍發生時頭頸部被強力扯離肩部,使得臂叢神經自頸椎脊髓撕裂損傷,進而導致患側癱瘓無力。由於台灣交通人口之中騎乘機車的人口比例佔有相當數量,臂叢神經因車禍而受傷的情況仍十分常見。

北榮手外科王榮磻主任表示,由於有些臂叢神經損傷無法自行恢復,因此及早正確的診斷評估非常重要,包括透過理學神經學檢查評估肩部上肢手部的肌肉力量和感覺異常的分布情形,以及精密的影像學檢查(如磁振造影檢查)來幫助定位臂叢神經損傷病灶。除此之外,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是手外科醫師確診臂叢神經損傷之最佳利器;通常會在臂叢神經損傷後6週進行第一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之後在臂叢神經損傷後2~3個月進行第二次的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藉此觀察比較臂叢神經損傷的恢復變化。

王榮磻說,若是在受傷後三個月內確診了臂叢神經損傷,即為”急性臂叢神經損傷”,而若經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檢查後仍無恢復跡象,此時手術介入治療即能發揮最佳效果。若是受傷滿一年後才確診臂叢神經損傷,即為” 慢性臂叢神經損傷”,雖仍可透過手術介入治療但效果就比較有限。

針對成人之臂叢神經損傷之顯微重建治療,王榮磻指出,近年來由於對臂叢神經之解剖位置認知、影像醫學技術之革新、神經接合之材料科技進步,使得臂叢神經損傷之手術治療有了長足之轉變。目前急性臂叢神經損傷之手術治療趨勢是神經轉位手術,相較於傳統神經移植修補手術能有更短的住院天數(轉位手術術後僅需2~3天觀察,移植修補手術術後往往需一週觀察)及更少的活動限制(轉位手術術後僅需手臂吊帶保護和避免過肩姿勢,移植修補手術則需要肩頸部活動限制避免移植處拉扯)、術後恢復時間也有較快進展。而若是慢性臂叢神經叢損傷之肩部與手肘失能之手術治療,除了傳統肌腱轉位手術之外,透過游離功能性顯微肌瓣轉位手術亦是重建上肢功能的方式。

王榮磻強調,神經叢損傷接受手術的臨床結果仍是優於慢性臂叢神經損傷,故”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是目前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方向。神經轉位與肌瓣轉位手術,為目前治療初期無恢復跡象或晚期之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新選擇。透過及早積極的手術探查及重建治療,搭配術後積極的復健,相信能為更多為臂叢神經損傷所苦之病人帶來重獲上肢功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