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手術後疤痕增生蟹足腫   放射治療減少復發

2019-09-19 10:12:25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放射腫瘤科胡明原醫師

手術疤痕增生除了外觀影響後,少數人還會合併騷癢和刺痛,目前常見作法是注射類固醇,但仍有人不斷復發;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放射腫瘤科胡明原醫師表示,手術搭配放射治療的成效比其他治療方法來的好。

陳女士的左肩及背部因蟹足腫和肥厚性疤痕困擾多年,不僅影響美觀,還造成左肩關節活動受到影響。在這數年間嘗試過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手術切除及植皮,仍舊一再復發。這次在整形外科醫師做完疤痕切除手術後,為陳女士轉介術後放射治療,目前術後五個月沒有任何復發跡象。

蟹足腫(Keloid)和肥厚性疤痕(Hypertrophic scar)都是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好發於有色人種(亞洲人及黑人族群),少數人會合併搔癢或刺痛,主流意見認為,應和體質及基因有關。

兩者差別在於肥厚性疤痕只在原本受傷的地方增生,蟹足腫則會擴展到傷口周遭,擴展的範圍會大於原先受傷部位。傷及皮膚真皮層的較深傷口,會比表淺傷口容易發生蟹足腫,身體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如前胸、肩頸部、上背、關節等處較容易好發。

胡明原說,蟹足腫的治療方式很多,包含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雷射治療、局部冷凍治療等。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是局部皮下類固醇注射,但須多次注射,除了治療時的疼痛,若疤痕面積較大、需大量注射亦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冷凍治療是用液態氮的低溫破壞真皮層過度生長的纖維母細胞,達到抑制疤痕生長的作用。這些方法的共同缺點是復發率偏高,且往往需要長時間反覆治療。

當病灶較大時,醫師也會考慮手術治療。胡明原表示,手術切除的風險在於仍可能復發,甚至比原先病灶更大,因此大多需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防止再次復發。目前較常搭配手術的治療方式便是放射治療。

胡明原指出,這項療法的原理,是使用放射線破壞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減少疤痕的增生。過去研究認為在手術後24小時內接受放射治療的治療效果最好,治療時不會有特別的不適,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等反應。較常使用的方法為電子射束,治療次數約為1到5次,每次數分鐘,一般來說控制復發的機率大於80%,成效比其他治療方法來的好。

不過胡明原強調,雖然治療蟹足腫的放射劑量較一般治療癌症低,但仍有極低機率會增加之後局部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對於一般患者,放射治療應該在使用其他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時才建議搭配手術使用。如果民眾有類似的困擾,建議與您的醫師討論,充分了解不同治療的利弊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

超微創治療子宮肌(腺)瘤 助女性擺脫出血惡夢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唐逸/高雄報導 圖:蔡小姐分享手術前看過多位醫師,經期期間都得吃止痛藥,差點都要看身心科,接受手術後已半年,經期已不再困擾她的生活/高醫附醫提供 子宮肌瘤跟子宮肌腺症(子宮肌腺瘤)是台灣婦女最常見的婦科腫瘤疾病,除了痛經、經血量過多導致貧血、或是因肌瘤壓迫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