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壯男昏倒兩次 心律不整按壓這兩穴道

2021-03-11 10:32:2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內關穴」位置在:內手腕的橫紋後,往上臂約三指寬的中央處,在兩條筋之間。

圖:「勞宮穴」位置在:握拳屈指,中指指尖對應的掌心中央。

擔任銀行經理的49歲男子,因心律不整連續昏倒兩次,準備要裝置心律調節器之前,尋求中醫意見。經中藥調理後,暫時解除警報,延緩裝置需求。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表示,病人心律不整有十多年,就診時主訴陣發心悸伴隨疲倦、頭暈、嗜睡、心跳時快時慢已一個月,面色蒼白、身材偏瘦(身高165公分,體重53公斤),平時血壓偏低,收縮壓約80至90mmHg,舒張壓50至60mmHg(正常值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

 

初診辨證為心腎陽虛,氣血虧虛。處方以養心湯合八味地黃丸,養心溫腎為主(養心湯、八味地黃丸、附子、麥門冬、龍骨、牡蠣)進行調理。配合豬心藥膳(北黃耆、吉林參、紅棗、桂枝、當歸)燉服一粒豬心,每三日一帖藥膳。一週後回診時,病人反應心悸心跳不穩現象減緩,病情控制穩定,昏沉嗜睡情況已改善許多,未再發作疲倦、頭暈眩、低血壓等症狀。許部長基於「陽中求陰」的考量,處方轉為以養心湯加附子的基礎上,加上滋腎陰的知柏地黃丸、養血的四物湯與安神鎮靜的柴胡龍骨牡蠣湯加減再調理,三週後回診時,病人的心悸與心律不整獲得滿意的控制,且自覺體能有明顯進步,暫不考慮裝置人工心臟節律器。』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病因是心臟調控心跳頻率的竇房結功能退化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包括:心悸、胸悶痛、頭暈疲倦、昏厥等。部份病人會以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的症狀表現出來。

 

許堯欽說,臨床上常見的心電圖檢查表現是竇性心律過緩(Sinus bradycardia)、長時間的竇性停搏(Sinus pause)、竇房傳導阻滯(Sinoatrial block),偶而會出現心率快慢交替的現象(Tachy-bradycardia syndrome)。

 

病竇症候群在70歲以上老人的盛行率約2至3%,50歲以上成人的盛行率則降為千分之2至3。其危險性在於非預期的心臟停止跳動導致突發性眩暈與昏厥,若是在爬樓梯或開車當中發生,可能導致有生命危險的意外。為防止這樣的意外,多數有臨床症狀的病人以裝置永久性人工心臟節律器做為處置。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自開立心律不整特別約診以來,共診療了20多位確診為病竇症候群病人。病人的年齡分布以中老年族群為主,約佔85%,年輕人只佔15%。多數病人以疲倦、眩暈與突發性暈厥為主要臨床症狀表現,平時血壓與心率偏低(收縮壓不到100mmHg,心率偏慢不到50下/分),心電圖檢查表現則竇性心率過慢,心臟停搏超過3秒以上為主要特徵。

許堯欽表示,依據中醫部在門診對病竇症候群病人的觀察,中老年病人多半常合併有貧血、營養不良、體力差、血壓低、心跳慢等症狀,中醫辨證屬於氣血虧虛的體質,處方多以補益氣血的十全大補湯、炙甘草湯、人參養榮湯為主軸。部分老年病人合併有較嚴重的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衰竭、一動則心悸氣喘、手足容易冰冷、容易頭暈與突然昏厥等症狀。

 

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的體質,處方多以參附湯、生脈散、八味地黃丸為核心。至於較年輕的病人容易在焦慮緊張後發作心悸,平時多有較強大的精神壓力,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傾向,中醫辨證多屬痰熱擾心的體質,黃連溫膽湯與天王補心湯的組合常被運用。一般而言,只要病人能接受正確的中醫辨證與調理,病情多能有機會能夠順利控制。中醫對於病竇症候群是一個安全有效的對症治療。

 

很多病竇症候群的病人會因擔心運動引發心律不整而不敢運動,許堯欽強調,這是不必要的疑慮。只要是緩和、漸進式,非過度激烈的運動,仍可以適當保持運動習慣。例如:手腳擺動快慢交替走、太極拳、平甩功等。若意外遇到心悸胸悶心律不整輕微發作時,病人可以手指端進行自我穴道按摩,有機會緩和部分症狀,心包經的內關穴與勞宮穴是簡易容易操作的兩個穴道。一般穴道按摩約在3至5分鐘內見效,若超過此時間,症狀仍無緩和跡象,建議還是送醫檢查才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延伸閱讀

心悸引發胃食道逆流    中醫出手兩病一起治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張育誠醫師看診。 61歲黃先生服用西藥治療心悸後仍然常有症狀發作,因此到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就醫,經加服中藥治療後症狀雖然減輕,但仍時有發作。回診時,經張育誠醫師詳細詢問其平時的生活狀態,才知病人有胃潰瘍病史,每當胃食道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