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最新研究/中醫解密六種治癌方法(三)

2021-03-30 15:07:02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 論文部份作者(左→右)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中華民國女中醫師協會理事長李美櫻中醫師、生基生技技術長劉紹祥博士、中醫轉譯醫學陳博聖中醫師

 

隨著各項實證的揭露,古老的中醫在現代醫學中有越來越多被證實具實際療效,尤其在面臨人類共同威脅的癌症治療,中醫界正卯足全勁進行研究,希望借重老祖宗的智慧解決這一代人類的問題。

 

事實上中醫治療癌症早在「黃帝內經」就有提到;多個研究單位與醫療院所合作,針對中醫對癌症治療的運用所完成的研究論文,登上了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總共列舉的六種治療癌症的理論和藥方,對應不同病症。期許為中西合治提供更多基礎。

 

三、活血化瘀法

第三個原則是活血化瘀法,其定義為增強血液循環以及去除血液中的鬱積壅滯。癌細胞、成纖維細胞、免疫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組成了(TME)。它們在腫瘤微環境 TME 中的相互作用通過在整個環境中分泌細胞因子和其他物質來確定癌症組織的性質,這對於腫瘤的進展和轉移至關重要。

 

微環境中的癌組織依靠血管生成來滿足其對營養和氧氣的需求。血管生成後,血管的形成也成為轉移的途徑。然而,腫瘤相關血管的網絡是混亂且滲漏的,這增加了間質液(IFP)的壓力和運輸的難度。

 

血管萎縮導致缺氧的腫瘤區域。此外,低氧腫瘤細胞的糖酵解性質,會酸化腫瘤微環境 TME(酸鹼值 pH 變低)。低氧和酸性的腫瘤微環境 TME 有助於遺傳和表觀遺傳學改變,從而增強其發炎和侵略性。這種高度異常的血管生成有助於維持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 TME,並導致癌細胞逃避免疫監視並抵抗免疫療法。

 

因此,採用了血管正常化的策略來減少過度的血管生成並增加免疫細胞的浸潤,從而進一步增強聯合免疫療法的協同作用。此外,血管運輸的困難還導致癌症-血小板相互作用、血小板活化、凝血和血栓栓塞,從而保護癌細胞免受剪切應力和免疫學攻擊並促進形成新的轉移灶。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腫瘤的起源是由痰瘀氣阻介導的。這被解釋為血管運輸的困難導致低氧和酸性腫瘤微環境 TME(代謝性廢物的積累)觸發炎症和免疫抑制,癌細胞的代謝重新編程使得糖的糖酵解性質會加劇這種情況。如果治療可以抑制廣泛的血管生成並使血管正常化,則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同時,該治療可以消除血栓形成並改善炎症性腫瘤微環境,從而促進免疫細胞的浸潤並激活 CD8 + T 細胞。含有各成份藥理作用的中藥處方通過抗血管生成、抗炎症和抗血栓形成以及增強血液循環對癌症產生影響。

 

例如,抵當湯中的苦杏仁苷具有抗炎作用,丹參中的丹參酸(Danshensu)和冬蟲夏草中的蟲草素均具有抗炎和抗血管生成活性。另一方面「抵當湯」中的丹参酚酸(丹参素)具有抗血栓形成活性。

 

由於癌症免疫療法在癌症治療階段起著重要作用,並且針對低氧腫瘤微環境的多種治療方法可改善抗血管生成療法的臨床結果,因此中藥有望得到改善血管正常化,是增加血管免疫細胞浸潤並進一步增強聯合免疫療法的一種策略。

延伸閱讀

巨大息肉以為是痣瘡 台北慈濟無創手術建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高齡82歲的黃爺爺前陣子開始,只要上廁所肛門就會出血,用手摸還摸得到一小肉塊,但他總以為是痔瘡,將小肉塊推回去就好。然而出血情況持續將近一個月,在家人的堅持下黃爺爺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醫。大腸直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