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外骨骼機器人 帶來行走新希望

2021-11-08 11:30:0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個案實際使用外骨骼機器人設備,學習正常步態行走練習的情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下肢受傷以致終生都要在輪椅相伴的不便,絕非行動正常的人可以想像,所幸拜醫療科技發展之賜,這一類病人也看到了生命曙光,「外骨髂機器人」的發明,給他們帶來行走的新希望。

 

60歲的林先生跟往常一樣外出上班,工作中不慎被重物砸到背部造成下半身雙側膝蓋與腳踝無法動彈,以及大小便失禁,於他院就醫,醫師判定:「應該是重物壓迫造成的組織水腫,等水腫消退就能恢復功能。」但是,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下肢力量並無好轉。

 

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樞寰醫師表示,獨立行走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功能,喪失此能力會對病人、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許多神經方面的疾病會造成肌肉無力、肌張力異常、本體感覺喪失及平衡障礙,進而影響病人行走能力,例如: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退化性疾病…等。

 

根據文獻上的研究報告顯示,最有效的復健治療是要早期介入、主動參與、多感官刺激、強度要足夠、反覆練習、且要以目標訓練為導向。好比要寫一手好書法,從基本的筆劃開始,到字體的書寫,需要紮紮實實不斷的練習,無法投機取巧的。

 

傳統的復健治療主要由治療師進行,很多肢體癱瘓嚴重的病人,要早期施行站立行走訓練是不容易的,且病人往往在治療結束後,回到病房就難再繼續練習,因此練習的次數明顯不足。

 

林樞寰醫師說明,為提升治療品質,近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特地引進一台新的機器輔助行走復健治療設備,此設備是一台高科技的機電整合步態訓練系統,其延伸外骨骼的踏板,在病人膝蓋、髖骨與腹部提供穩定的支撐,建立步態訓練與抗重力肌肉訓練雙重治療機制。希望藉由機器輔助行走訓練設備,讓病人可以及早進行重複而精準地步態練習,將步態訓練帶往自動化模式,提升病人行走相關的能力,亦可減輕治療師人力與體力的負擔,擴大醫療資源效益。

 

復健部楊榮真物理治療師表示,依據醫學文獻的研究發現,經由傳統復健運動治療再加上機器輔助訓練比單獨傳統復健治療更能達到獨立行走目標。希望能透過復健運動訓練後,輔以自動化行走訓練模式,經由視覺與本體覺的回饋,促使神經肌肉重新再教育,讓病人在安全無虞之情況下,及早啟動步行練習,提升個案的自信心。

 

 

延伸閱讀

看起來像溼疹 醫觀察有異切片果然是皮膚癌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成大醫院皮膚部劉威廷醫師/成大醫院提供 63歲的陳先生發現鼠蹊部一塊溼疹樣病灶伴隨搔癢已有數月之久。陳先生自行在藥局陸續塗抹過不同的溼疹藥膏、黴菌藥膏、或是三合一複方藥膏,均無改善。在成大醫院就診後,進行皮膚切片和相關檢查,確診為「乳房外柏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