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害羞,孤僻,還是社交恐懼症

2016-03-23 11:39:37

害羞,孤僻可能是社交恐懼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25歲的小安一坐下來,就緊緊的揪著被包的背帶,像個羞怯的孩子一樣,盯著桌面空白的紙張。明明是清冷的三月天,小安額頭上卻冒出了斗大的汗珠。社交恐懼症有時是濳蔵在心裡深處的疾病,平時可能只是話少或不善交際,一旦面對陌生或挑戰性的環境,就可能被觸發。松德診所身心科林耿立醫師表示,遺傳和創傷症候群都可能是病因,運用藥物、親情和心理治療可以改善症狀。
  松德診所身心科 林耿立醫師說,根據估計,我們身邊平均每八到十個人,就有一個人過著跟小安一樣不安的日子。而且這些對於社交關係不安與害怕的情形,大多是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一直持續影響著就學、工作、婚姻、家庭等種種重要的人生階段。而這些人困於症狀,往往只能默默承受痛苦,就醫的比例相當的低,也往往是拖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才來就醫。 

  林耿立醫師表示,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也名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最主要的症狀是,害怕在一般的社交環境中成為他人眼光的焦點,憂慮自己會出糗、難堪而有持續的不自在的感覺。你可能會問,上台演講、或是在大眾面前發表意見、表演,多多少少都會帶來壓力而使人緊張怯場,這樣就是社交恐懼症嗎?打個比方,害羞與社交恐懼症的差別,就像女孩子經痛,有人是微微腹痛,不影響工作跟生活,有人卻是會痛到無法起床上課上班,食慾全無。

  社交恐懼症患者會明顯的對於成為眾人焦點感到害怕畏懼、出現臉紅、顫抖、心跳加快、頭痛冒汗等等的生理反應,而試圖逃避,或盡量避免參加類似的情境或場合。對於特定場合的社交恐懼,常見有害怕公開演講或表演

  林耿立醫師指出,社交恐懼症的發生原因,可能與遺傳有關,大多也都合併有青少年時期心理創傷的經驗。家庭的教養方式,與人格培養期間的社交困難事件,也常常是重要的因素。來自嚴格教養家庭、對自我期許高、自信低落或是在意他人評價,往往是患者造成心理負擔的原因之一。之前的社交創傷經驗,帶來負面的情緒與被排擠的感受,下次還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成為他人笑柄,就更加害怕這些社交場合而出現預期性的焦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在治療上,最好的方式還是藥物、心理跟親友支持三管齊下。藥物可用乙型阻斷劑、抗焦慮劑等等治療,加上認知行為治療、焦慮處理技巧的練習,訓練改變習慣性的思考方式等等,都能夠一步一步協助增加自信、改善焦慮症狀,維持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