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氣切別放棄 30%機率可復原

2016-04-20 08:11:32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氣切是由於呼吸系統無法自主運作,必須由外力介入,直接在氣管上切開一個造口,將高濃度氧氣透過造口輸送進入肺部,維持身體機能運作,這是一個攸關生命安全的手術。只是由於以往經驗,氣切病人一旦開了造口,只有5%的病患可以擺脫造口的不便回復正常功能,導致許多人視氣切如畏途。事實上,只要照顧得宜,有30%的氣切病人是可以經過適當治療後,離開呼吸器的幫助,回復正常生活。

根據統計,目前在全國人口中,約有7%是老人,五年後這個數字將攀高至20%。在高齡化社會影響下,一旦老人越多,各項老年疾病更會相對增加。而老人非常容易罹患的呼吸道疾病,例如呼吸衰竭所需要進行的氣切手術,由於照護不當,目前只有5%的氣切病患可以復原,而事實上只要做好氣切照護,復原比例可以到30%;衛福部急需規劃訓練機制未雨綢繆,讓更多家庭成員接受照護訓練,協助氣切病患回歸正常生活。

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劉洪彰表示,根據馬偕的病例數,每年大約新增400名的氣切病患,總合全國老年人口比例,大約是人口的7%來看,預估到202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攀升到20%,因此每家醫院裡的氣切病人也可能同比例攀高到目前的三倍。

需要氣切的病患大都是罹患呼吸道疾病所致。以一般正常程序而言,院方會在病癥出現時,先給予吸入式氧氣,若是病人無法自行呼吸則進行插管直接輸氧。但是由於這個治療方式對病人而言相當痛苦,除非是無意識,否則極少人能夠忍受,一旦在短期(1到2週)仍無法移除時,就必須切開氣管供給高濃度氧氣,進入肺部,一方面可免除插管的痛苦,另一方面也維持身體機能。

劉洪彰說,目前對氣切病人的照護工作,大都在自家或安養機構進行。照護內容就是定期抽痰、清潔氣切造口、清潔氣切管與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順暢,大約1個月回到醫療院所更換導管即可;這些工作其實不必要有多高深的技術來執行,但是他卻也看過某些在安養機構或是傭人照顧的時候,照顧者粗魯的對待氣切患者,常見的就是抽痰方式不當,不是抽不夠深就是用力過猛,導致氣管受傷,或是清潔不夠徹底,發生細菌感染或瘜肉甚至氣管出血,這都會讓氣切患者受到嚴重的二次傷害,甚至永遠也離不開氣切管;因此目前氣切病人大約只有5%可以擺脫氣切造口,回到正常生活。

劉洪彰強調,事實上對氣切病人的照顧並不困難,只要把上述工作做得徹底,讓身體機能回復,大約有30%的病人是可以擺脫氣切管。政府可以做的是,盡快因應這個可能出現的情況,開辦訓練機制,只要在有提供氣切醫療的院所裡,先統合氣切的家屬或是照顧機構人員接受半天的訓練,來建立完整的氣切照護訓練系統,就可以獲得正確的氣切照顧程序和知識,可以協助患者盡早脫離氣切造口,回復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長照者最易忽略口腔疾病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長照患者由於本身認知和行為能力的不足,許多病痛也常因無法言語而導致問題心須在非常嚴重後才會被診查出來;其中牙齒就是一個經常會被忽略的部份。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張訓誠醫師表示,特殊需求者病患的認知及行為,跟一般民眾不太相同,無法理解口腔清潔重要而抗拒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