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腸道基質瘤難發現,腹悶腹痛快就醫

2016-09-04 14:23:31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彰化報導                          

63歲的張先生連續幾個月來都感到疲倦、全身沒有力氣,自己到衛生所驗血,檢查報告顯示血紅素偏低,一開始他不以為意,直到隔了幾天竟解出大量黑便,這會兒張先生嚇到了,才叫家人陪著就醫,經一連串檢查,確診是罹患胃腸道基質瘤。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俊偉表示,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發生在腸胃道的惡性腫瘤,常見症狀是腹脹、痛以及腸胃出血,臨床上,胃腸道基質瘤最常見在胃,其次為小腸及大腸,由於症狀非特異性,因此在早期不易發現。

建議若腹悶腹痛超過2周以上,就要趕緊就醫,另腸胃道基質瘤也會出現血便,有些患者是因為腫瘤長在胃部,較容易出血,可提早確診,但若是長在小腸,腫瘤可能要長到非常大才會造成出血。

王俊偉醫師說,在診斷方面,內視鏡常可見黏膜下腫瘤,有些會在表面有潰瘍,內視鏡超音波可用來診斷胃腸道腫瘤是否由肌肉層產生的(較像胃腸道基質瘤)和量測腫瘤大小,而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可看出是否有轉移。

但診斷主要是靠病理組織診斷,病理科醫師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方法來檢驗腫瘤KIT(CD117)和anoctamin 1 (ANO1;DOG1)蛋白的表現。此外,病理科醫師也會以在顯微鏡高倍視野下看到的腫瘤細胞分裂的比率高低,或以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染Ki-67,來評量細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的速度。

王俊偉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無法開刀或不適合開刀的情況下,才會考慮標靶藥物治療。根據研究,約80%的轉移或復發之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之臨床腫瘤控制。對於經醫師診斷為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得確實定期於門診追蹤檢查,積極追蹤、治療,如此才能有效預防疾病進一步惡化。

王俊偉醫師強調,胃腸道基質瘤是腸胃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於50~60歲中高年齡者,雖然它不是一種與基因遺傳有關的癌症,但若民眾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建議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的檢查,可早期發現問題作適當的處置。

延伸閱讀

幽門桿菌是胃癌致病主因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媒體習慣以聳動的標題來吸引大眾注意,近來更有新聞指出,1名18歲的男大學生,國三開始,幾乎天天以泡麵當宵夜,某次因腸胃不適就醫,驚見罹患胃癌4期,且已轉移到其他器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劉志銘指出,胃癌沒有往年輕化發展的趨勢,高鹽食物和不正常生活及飲食習慣,的確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