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南台灣首例 膠囊型節律器裝置成功

2017-08-22 16:22:28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上圖:新型節律器長度約為五元硬幣。

臨床有症狀的心跳過慢或心跳休止,可能需要植入心臟節律器治療。傳統的心臟節律器,由節律器、電極及導線三部份所組成,術後傷口大之外,由於構造複雜,為了避免裝置脫位,患者行動有諸多限制,同時更可能引起氣血胸等後遺症。新式的膠囊心律調節器只有2公克大小,且沒有導線,可減少50%的後遺症,電池供應時間增加2至4年,缺點是健保沒有給付必須自費。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科醫師施志遠表示,以往裝置心律調節器,醫師必須在胸口切約5公分的傷口,將導線穿過大靜脈,電極置於右心房與右心室,再與節律器連接後,將節律器和導線埋入胸前皮下再縫合傷口,需兩週才可拆線。電池供應時間8到10年,用池用盡時就必須重新置放。

84歲劉姓老先生,長期因高血壓及冠狀動脈疾病在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門診追蹤。今(106)年5月因頭暈及心博過慢接受24小時心電圖檢查,發現病人心跳休止長達3.8秒,因此診斷為病竇症候群。

經由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任陳志成領導的醫療團隊審慎的評估可行性後,順利的將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置放在病人體內,不僅成功的挽救劉老先生寶貴生命,也是南台灣率先成功為病人置放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的案例。

施志遠醫師指出,病人如果置放的是舊式的節律器置放後一個月內應避免在該側做肩部及手臂的大動作,以防止電線走位,造成生活行動上很大不方便。短期與長期可能的併發症包括氣胸、血胸、心包積液、導線脫位、導線功能不良、感染、局部血腫等。但是新型的節律器將傳統節律器的三部份整合在一起,體積小於傳統節律器的十分之一,體積約0.8CC、2公克重的膠囊大小。置放方式是從股靜脈用特製之導管植入右心室。在置放完成後,病人從外觀完全看不出來,也不需要限制活動,隔天就可出院且可自由活動。

施志遠醫師強調,目前健保不給付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自費價格在新台幣30萬以上,對部份民眾而言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從目前臨床研究顯示,併發症發生率約只有傳統節律器的一半,電池使用年限約12年。而且並非所有病人皆適用新型無導線心臟節律器,仍需經由醫師專業評估。

施志遠醫師也提醒,不論置放傳統或新型心臟節律器的病人,日常生活大多不受限制,一般微波爐、收音機、吹風機、手機等電器都可以使用,但操作時應離開節律器15公分以上。平時也應遠離高伏特電壓的變電箱、強磁場、大型電機馬達部位和強輻射能的地方;但若進行核磁共振(MRI)檢查時,置放新型心臟節律器的病人沒有問題。

 

延伸閱讀

皮蛇纏腰 右腰驚見鼓脹一大塊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柯偉立醫師。 一位54歲男子罹患帶狀疱疹,從右後背蔓延到右下腹。他發現右側腰部突然鼓脹起來,驚恐是否腹腔裡有長什麼病變來求醫。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柯偉立表示,這樣的併發症的確較少見,是帶狀疱疹病毒影響了運動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