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這個病發作 就像世界末日

2017-09-01 14:20:11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劉雨萱/台中報導

上圖:衛福部臺中醫院精神科劉怡君醫師

生理疾病引起心理反應是較易理解的症狀,但是心理疾病引發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原因卻極難察覺,這其中又以恐慌症最為典型。35歲婦人,在某次家族旅遊,外宿在飯店的夜晚時,在房內突然感到一陣強烈的身體不適,包括呼吸困難、頭暈眼花、心悸、胸悶、快要死掉的感覺;家人見狀趕緊送往當地的急診,經過一番檢查(包括心電圖、胸部照影、抽血檢驗等等)後,報告皆無明顯異常。醫師表示,恐慌症原因複雜,治療以藥物和認知調整為主,一般服藥需八到十二個月,患者必須要有耐心配合,才可能盡快痊癒。

許多恐慌症患者在首次發病時都認為是身體哪一部份出現狀況,醫療院所也會進行一連串的檢查,但是不論是心肺功能或是病理檢驗,卻都查不出原因,患者也只有抱著忐忑的心情,等待下一次發作的時間,身心壓力極大。類似案例中的患者,明明是跟家人一起出遊,理應是最輕鬆愉快的時候,但是仍然發病;同樣也有在科技業工作的經理級人員,在沒有任何外在因素觸動下發病。

臺中醫院精神科劉怡君醫表示,恐慌症被歸屬於焦慮症的範疇。談到恐慌症,必須先提到一個名詞-恐慌發作,此名詞指的是一種突然出現的極度恐懼或身體不適,可能在短短5-10分鐘內,病患即感受到胸悶、心悸、發抖、頭暈、害怕發瘋、或快要死掉的感覺等等的症狀。而所謂的恐慌症,定義為反覆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並伴隨至少持續一個月的心理或行為改變。病患可能會持續地擔心使否有下一次恐慌發作發生、或是持續擔心一些可怕後果(像是會發瘋、失控等)、甚者可能開始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行為,例如:避開運動或是到不熟悉的場合。恐慌症的診斷,除了有反覆非預期性的恐慌發作外,尚須排除其他內外科的問題,例如是甲狀腺疾患、心律不整、物質濫用等等;恐慌發作本身也有可能是在憂鬱症或焦慮症疾患惡化時出現,此部分的診斷尚有賴臨床病史的詳細評估。

劉怡君醫師指出,恐慌症終身盛行率為1-4%,女性較男性常見,目前已確知會誘發的因素為,近期經歷分離或是喪偶事件,但其實很多研究也指出,生活壓力過大也會影響恐慌症的發生。平均發病年齡為25歲,但任何年紀皆有可能出現。若恐慌症沒有加以治療,有九成的個案可能會出現其他共病,包括憂鬱症、懼曠症、社交畏懼症、物質濫用、強迫症或慮病症等等。

劉怡君醫師提醒民眾,恐慌症需要早期即接受穩定治療,以避免日後慢性化或是功能退化。藥物治療或是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放鬆技巧、疾病衛教或家屬衛教諮商等皆被認可為有效治療。藥物治療部分,常用的像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和苯二氮平類藥物,已被研究證實為有效,一般建議藥物治療至少持續8-12個月,但臨床上,會依病情不同,是否合併有共病或是疾病慢性化等,做個別化的調整。認知治療主要會著重於解析個案的認知層面,教導個案相關因應技巧。

劉怡君醫師強調,恐慌症是一個令人深受困擾的疾病,往往影響個案生活品質甚鉅,所幸目前臨床上,經過早期診斷與治療後,大部分的個案可以穩定下來,重新擁抱良好的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MRI+超音波 攝護腺癌檢查更精準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蔡曜州主任看診/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70歲的陳爺爺因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而在他院確診為攝護腺癌,五年來前後經歷兩次傳統手術治療,可症狀卻沒有改善,抽血檢查也發現攝護腺癌指數持續上升,後續接受多次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仍無法測得周邊腫瘤,遂來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