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三歲定終身是真的  顱縫早閉恐影響未來發展

2018-08-28 10:59:10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羅小弟今年3歲,從出生後就被媽媽發現頭形怪怪的,額頭及頭頂很凸,兩側較扁,前後徑很長,一直都以頭髮來修飾頭形。直到去年因某次感冒被帶到診所就診,才有醫師發現他頭型異常,經由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羅小弟罹患的是矢狀顱縫早閉症。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盧亭辰醫師指出,這類型的顱縫早閉佔所有顱縫早閉症的50%,多發生在男寶寶上,跟遺傳無關。顱縫早閉會限制腦的發展空間,可能造成腦壓上升,進而影響兒童智力及發展。

家長們都希望小孩有個漂亮的頭形,因此會去特別注意小孩睡姿。但其實有些小孩是因為罹患「顱縫早閉症」而導致頭部畸形,造成前額三角形或前後徑很長的船型頭等。傳統必須手術矯正的方式因為手術時間長,風險較高;林口長庚醫院引進3D電腦模擬技術並積極應用,精準重建兒童頭部畸形。

盧亭辰醫師表示,人類頭骨上的顱縫,分為前額顱縫、冠狀顱縫、矢狀顱縫及人字顱縫。其中前額顱縫大約在出生後7至8個月癒合,其他顱縫都要到成年之後才會癒合,提前癒合就稱之為「顱縫早閉症」。亞洲人的發生率約為3/10000,大約1年有40-50人,較西方人罕見。依據不同的顱縫早閉,會有不同的頭型,例如:前額顱縫早閉會造成前額三角的頭型,單側冠狀顱縫早閉會造成大小眼、鼻樑歪斜,矢狀顱縫早閉會造成前後徑很長的船型頭。

由於羅媽媽發現羅小弟在手術前常常喊頭痛,盧亭辰醫師也透過與神經外科吳杰才醫師的跨科諮詢,建議採行「全顱骨塑型術」。不過傳統的全顱骨塑型術因為手術範圍大、失血量多,手術風險相對高。雖然此種手術方式在國外是對於3歲矢狀顱縫早閉症的標準治療方法,在台灣卻鮮少醫師進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自2013年引進3D電腦模擬技術並積極應用,透過術前規劃,讓手術結果更精準,並且節省手術時間。因此整形外科以跨領域、跨科別的合作方式,替羅小弟進行手術。手術前,由神經外科「擴增實境研究室」的工程師先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手術,然後利用3D列印把手術導板印製出來。手術中,手術導板可用來指引切骨以及組裝頭骨,神經外科醫師負責切骨,整形外科醫師負責組裝頭骨。手術時間約4至5小時完成,比傳統手術縮短一半以上的時間,而且大幅減少術中失血情形。術後住院約1週即可出院。

病患接受這項手術後,可能會有些頭骨不平整以及頭皮疤痕處長不出毛髮等後遺症。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顱顏中心應用此技術已廣泛運用在顱顏面畸形、咬合不正及外傷性顏面骨折的病患身上;顱缝早閉因案例發生較少,從去年2017年底開始應用,至今已有5位病童受惠。

盧亭辰醫師指出,電腦模擬並非百分之百精準,仍會有因個別差異所造成的誤差,且手術前電腦模擬需要醫師與工程師多次的討論跟規劃,至少需時2週至1個月的準備時間,因此較緊急的患者較不適用,也不適用於無法取得電腦斷層影像原始檔案的患者。

盧亭辰醫師強調,目前大多數顱縫早閉症的病童,都是因為語言肢體發展遲緩而去求診,但顱縫早閉症的手術黃金時間通常在3歲以前,因為腦容量在3歲時已發展約成人的9成,年紀越大手術會越困難,失血越多,併發症也越多,成效也較差。目前世界上大型醫學中心普遍建議最佳手術時間在於1歲左右,因此早期發現、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仍然是治療此類病童的重要原則。

兒童頭部畸形發生的原因很多,為避免影響寶寶腦部發育及外形美觀,建議家長一旦發現寶寶頭形有些異樣,就應儘速就醫,即早接受治療與矯正。

 

延伸閱讀

花蓮慈濟開辦吞嚥中心 長者嗆咳可訓練治療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陳佳惠語言治療師(左一)幫王先生(左二)進行口腔動作訓練/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97歲的王先生進食時常發生嗆咳,女兒擔心父親身體受影響,便帶爸爸去耳鼻喉科診所看診,但服完藥後咳嗽仍未獲改善,醫師研判病人久咳症狀恐非耳鼻喉科問題,建議轉往花蓮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