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腦部凶惡殺手「膠質母細胞瘤」 馬侃、陳立宏死因相同

2018-08-31 20:32:0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黃博浩醫師

美國資深參議員馬侃日前因腦癌過世,而台灣每年約有四到六百個相同案例,年前因病逝世的名嘴陳立宏,也是因為罹患此病而往生;台大醫院神經外科黃博浩醫師指出,馬侃和陳立宏都是死於腦部的「膠質母細胞瘤」,這是腦部疾病中相當常見與凶險的腫瘤,治療方式必須是開刀和化療及電療三效合一。而最大的風險就是高復發率,一般在手術後大約只有1年到1年半的存活時間,而黃博浩醫師病患目前最長存活是五年。目前已有個人化療法對腫瘤的撲殺,未來也會引入免疫療法,增加病人存活機率。

馬侃早在去年七月就已經發病,並緊急於世界知名的梅約診所以微創神經外科方式,經由眉毛進入腦部清除血塊與腫瘤而度過難關,但不幸仍於今年復發並逝世。雖然他在越戰時是戰爭英雄,也曾經被北越監獄囚禁過還是撐過來了,可說是個硬漢,但是最後還是死於這樣的一個疾病。

黃博浩醫師表示,為馬侃醫治的醫師是世界知名的神經外科權威,也是他當時在梅約診所進修的老師。但是由於膠質母細胞瘤是腦部凶險度最高的腫瘤,原因就在於腫瘤非常有侵襲性並且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的邊緣通常難以分辨,導致要完全清除腫瘤就必須冒著可能傷害正常腦組織的風險,一旦正常組織被傷害到,就算腫瘤清除,要想復元到發病前也就不可能了。

黃博浩醫師說,罹患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可能是以不同症狀表現,例如頭痛、噁心和嘔吐做為表現症狀,隨著腫瘤越來越大,侵犯腦部組織也會越嚴重,表現的症狀就看腫瘤侵犯到哪個區域,有時甚至會導致人格異常。一旦腫瘤壓迫到腦幹,就會導致腦壓升高,隨時有生命危險。收治這一類患者的醫師通常會懷疑是腦部有腫瘤所致,會立即安排電腦斷層進行確認,一旦在CT中看到腫瘤,就會再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MRI)判定腫瘤的種類。

黃博浩醫師指出,腦部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大部份都必須進行開腦手術,約有40%可以根據腫瘤位置以馬侃所接受的微創方式進行,但是不管是傳統還是微創,手術後都必須增加化療和電療讓腫瘤清除得再徹底些。只是縱然三管齊下,還是可能復發,如果不手術,只能存活半年,手術後的平均存活期是1年半。國內1年約有500到600個病例。

黃博浩醫師強調,針對腦部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目前已經有了個人化治療模式;主要是在手術後針對腫瘤進行基因定序,再找出適合的藥物,進行精確的撲殺,台大目前也與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合作,針對這樣的療法進行研究,希望未來能夠造福更多患者,提高這項疾病的治癒率。

延伸閱讀

台美合作重大發現 H3N2病毒基因可片段重組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基隆長庚醫院醫學研究發展部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及公衛學院團隊,前排左3為陳冠甫醫師(基隆長庚醫院提供) 流行病毒經常變異,導致大流行或併發重症及高死亡率,全球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一項由長庚紀念醫院、長庚大學與美國約翰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