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糖化血色素超標兩倍  胰島素助穩定控制

2018-11-23 11:40:0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王俊興醫師建議患者應有用藥紀錄

65歲的鄧先生,去年二月因明顯口渴的症狀,加上體重下降超過10公斤,至本院新陳代謝科門診檢查,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99 mg/dl,而糖化血色素高達15%!鄧先生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並配合飲食控制,三個月後糖化血色素下降至6.3%!同時將胰島素改以口服藥物控制,迄今約一年半的時間,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在7%以下!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估計,全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00萬人,而且每年仍持續增加中。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起小血管(視網膜病變、腎病變、神經病變)與大血管(心肌梗塞、中風等)的慢性併發症,甚至增加死亡的風險。糖尿病已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因此,如何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減少慢性併發症與死亡的風險,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臺中榮總新陳代謝科王俊興醫師表示,評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除了空腹血糖之外,糖化血色素(glycated hemoglobin)是經常使用的指標,它可以反映過去二到三個月的平均血糖。糖化血色素控制不佳,代表長期血糖偏高,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風險也隨之上升。

那麼,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多少以下?王俊興說,國內外糖尿病學會的治療指引,均有治療目標的建議,一般而言,若無特殊考量,建議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以下。

然而,由於胰臟的胰島細胞功能衰退,除了飲食控制與生活型態的調整之外,糖尿病患者經常需要配合藥物的使用,以維持血糖控制的穩定。降血糖的藥物之中,胰島素算是使用歷史最悠久的,但由於胰島素需要皮下注射,在有多種口服藥物可以選擇的情況下,胰島素治療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接受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患者因對胰島素的使用有錯誤的理解,拒絕胰島素治療導致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一般而言,胰島素治療的效果較口服藥物好,在某些情況下,注射胰島素甚至應是治療藥物的首選!

胰島素被發現並應用在臨床治療糖尿病,要追溯到近一百年前的1922年,在那之前,極度缺乏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並無有效的藥物治療,只能看著體重逐漸下降,生命力逐漸流失…直到1922年加拿大的班廷醫師(Frederick Grant Banting)首次以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患者之後,藥廠才開始生產胰島素,造福許多糖尿病患者;而班廷醫師也因為他的貢獻,在1923年獲得諾貝爾獎;每年的11月14日,班廷醫師的生日,被定為「世界糖尿病日」,除了提醒大家注意糖尿病的控制之外,也不要忘了班廷醫師發現胰島素的劃時代貢獻。

臺中榮總新陳代謝治療團隊為全球少數同時獲得「卓越糖尿病照護中心獎」、「糖尿病衛教中心獎」兩獎項的傑出團隊,也是台灣第一次同時獲得此兩項大獎殊榮。因為照護品質受到糖友肯定, 糖尿病共照網的收案人數逐年增加,民國102年至105年的收案量從17,103人次 增加到23,069人次成長 35% ,衛教的人數從 13,886人次增加到 16930人次,成長22%; 經過追蹤及管理個案資料完整從14,105人次增加到 16,623人次,成長次18% ,不但在糖尿病照護的涵蓋率及在糖尿病照護服務盡責度上皆逐年提升. 更因為照護品質受到糖友肯定,門診的照護服務量亦逐年提升。

王俊興強調,血糖過高可能造成明顯的症狀,如吃多、喝多、尿多與體重減輕;在身體極度缺乏胰島素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糖尿病酮酸中毒等可能致命的急性併發症。一般而言,已有明顯臨床症狀的高血糖,應以胰島素治療為主。甚至有研究指出,在初診斷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空腹血糖超過200 mg/dl,平均糖化血色素接近10%的情況下,以積極胰島素治療,對長期血糖控制與胰臟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比起口服藥物的效果更好。

 

延伸閱讀

MRI+超音波 攝護腺癌檢查更精準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蔡曜州主任看診/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70歲的陳爺爺因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而在他院確診為攝護腺癌,五年來前後經歷兩次傳統手術治療,可症狀卻沒有改善,抽血檢查也發現攝護腺癌指數持續上升,後續接受多次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仍無法測得周邊腫瘤,遂來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