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尿床不是孩子錯 責罵只會尿更多

2019-10-08 14:34:5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奇美醫院小兒科張藝馨醫師

根據國內外的統計,7歲的孩子約有6-10%的機會會尿床,而這些孩子中,每年大約有15%的孩子會自行痊癒。到了國小畢業時,這些尿床的小朋友中大約還有五分之一(約2%)仍在尿床,甚至大約有0.5~1%的人超過15歲、甚至成年後,仍舊為尿床所困擾。奇美醫學院小兒科張藝馨醫師指出,尿床並不是孩子的錯,透過行為或藥物治療,通常就能改善。

尿床其實是很常見的症狀,它是指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的無意識排尿。依照臨床上的定義,「尿床」是5~6歲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2次或2次以上在夜間尿床;或6歲以上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1次或1次以上在夜間尿床。

聽說尿床長大就會好了?

張藝馨表示,雖然的確有部分小朋友隨著年紀增長尿床就改善了,但也有人遲遲沒有好轉,尤其是每週會尿床超過四次的小朋友們。其實,如果孩子上國小後仍然有持續尿床的狀況時,就可以建議家屬考慮帶小朋友來兒童腎臟科門診評估。適時就醫不但可以找出問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跟家庭氣氛,對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與自信建立都有顯著的幫助。

小朋友為什麼會尿床?

張藝馨說,每個人每天都會尿尿,這好像是種自然而然的本能。但事實上,排尿這個動作其實是由一連串複雜的生理活動所組成,牽涉到多種神經訊息的傳遞和肌肉的調控。膀胱是我們人體發育最晚成熟的器官,平均約要到六、七歲後才會有較精準的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尿床的治療指引都建議六歲以上再開始尿床治療的原因。

小朋友尿床的原因主要可歸為三大類:

夜間多尿症:是最常見的原因,跟飲水太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有關。

膀胱容量變小:跟膀胱過動症、膀胱逼尿肌/括約肌協調異常、便秘、泌尿道感染有關。

睡眠覺醒異常:發育遲緩、睡眠呼吸中止、遺傳因素等。

簡單來說,當夜間尿很多或膀胱容量太小時,睡覺時膀胱一下子就滿了,這個訊號傳到了大腦的覺醒中樞,但大腦卻決定忽略它,不喚醒孩子,結果膀胱因反射而排尿,就造成了尿床。

張藝馨指出,若孩子出生後尿床的現象就一直沒停過,這稱為「原發性尿床」。如果中間曾有六個月以上沒有尿床,後來又再發生尿床的現象超過一個月,稱為「次發性尿床」,有可能和泌尿道感染或特殊因素有關(如家中有新生兒,大孩子表現退化行為以獲得大人關注)。

尿床要怎麼治療呢?

張藝馨進一步表示,所有的尿床治療都是先從觀察孩子的日常飲水與解尿開始,找出適當的對策加以治療。認真詳實的「尿尿日記」,可以幫助醫師更快更完整的了解孩子尿床的癥結點。

一開始還是先從行為治療開始,建立較好的飲水習慣(白天多喝,睡前兩小時不喝水)、正確的小便姿勢(用小板凳腳踏實地尿尿)、預防便秘、睡前排空膀胱等。確實地調整生活上的小細節,有時對尿床就有不錯的效果。

若行為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藥物來幫忙。常用的第一線藥物是抗利尿激素(desmopressin),這個藥物是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會讓腎臟吸收水分使尿液濃縮。奇美醫學中心使用的是口溶錠,對兒童的副作用較少且易服用。從兩顆(120微克)開始逐漸加量,最大使用量是四顆(240微克)。若第一線藥物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第二線或第三線藥物一齊使用,互相搭配調整比例,以求最大效果。

尿床不是孩子的錯,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

張藝馨強調,孩子尿床,家長的壓力是很大的,不但要清理善後,更常要半夜爬起來叫孩子上廁所,往往搞得家長自己睡眠不足,情緒暴躁,更影響了白日的工作和生活。事實上,尿床常給兒童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創傷,父母的責備和同儕的眼光常讓尿床的孩子衍生出內向害羞、低自信心等特質。如果能正視尿床問題,配合醫師作檢查和記錄,認真執行行為治療和規則服藥,尿床症狀是有機會改善的。

延伸閱讀

中風、腦傷致身體偏癱 高壓氧治療助修復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高壓氧艙治療示意/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58歲的劉女士患有三高疾病,平時並未就醫追蹤,三個月前突然感覺明顯頭暈噁心,且出現左側身體偏癱、意識不清等情形,被送往他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劉女士為自發性腦溢血,會診神經外科後確認血塊大小、範圍對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