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低溫療法輔助急救 甦醒後重回職場

2020-11-11 13:11:21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嘉義報導

圖:經由低溫療法輔助急救搶救成功的病人已逐步增加。

中風或心梗的猝死患者,除了要跟死神拔河還要跟時間賽跑,很大一部份原因就在於大腦一旦缺氧過久,即使搶救回來,也會因為神經損傷出現嚴重後遺症;低溫療法加入急救過程,可大幅度減少急救後遺症的發生。

 

嘉義市61歲的郭先生因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嚴重心因性休克,到院前心跳停止,經13分鐘急救復甦後恢復脈博,但仍昏迷,嘉義基督教醫院立即啟動低溫治療,精準的中心體溫監測、控制降溫及回溫,降低死亡率及神經損傷,在嘉基醫療團隊照護下郭先生重獲新生,順利康復出院返家並重回職場,讓家屬開心不已。

 

低溫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保護腦部,減緩或停止腦部損傷。將病患的中樞體溫降低至32-34℃,並持續24小時。體溫每下降一度,腦部的氧氣代謝率就減少6~8%,降低大腦缺氧炎症反應、腦水腫及腦壓,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

 

嘉基心臟內科重症加護病房吳濬宇醫師表示,心跳復甦後6小時」是黃金治療時間,年齡符合18到80歲的適用範圍,昏迷指數小於8分,無法遵循口頭指令,無禁忌症的病人,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後的黃金6小時內施行低溫療法。

 

溫度控制及密切的醫療監控及照護,且每隔半小時就要分別進行不同項目的評估,例如生命徵象、皮膚溫度、寒顫、脈搏、血行動力學、中心靜脈壓力、神經學評估、出血情形、機器水溫與流速等等,並需密切抽血並依照病人狀況調整溫控及鎮靜用藥,以達到保護腦細胞的目的,24小時低溫後,以每小時上升0.25度的速度,直到體溫恢復到36℃為止。

 

嘉基林明憲醫療長表示,心跳停止時,經急救復甦後仍昏迷的病人,因缺氧腦病變使腦神經元壞死而產生急救後神經損傷,大多數腦部已存留有永久性傷害。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歐洲復甦委員會及國際復甦術聯合委員會發表證實低溫療法能提高存活率及甦醒機會,改善其神經學預後,故列入心跳停止經急救後復甦仍昏迷的標準治療指引。

 

事實上低溫療法之於國外,也有數十年歷史,最早是直接祭出冰塊粗暴降溫,目前則是以貼片輔以電腦控制進行。吳濬宇醫師表示,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所有病人,如中樞體溫低於32℃、嚴重休克、嚴重凝血功能異常或大出血、無法終止的致命性心律不整、罹患失智症或心跳停止前已長期無意識、嚴重創傷、懷孕或疾病末期的病人,都不適用此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