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癌友注意!樂觀抗癌治癒效果大

2021-03-30 14:37:5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中山附醫身心科主任朱柏全醫師。

癌症高居十大疾病榜首超過三十年,一旦確定罹癌很多人就以為被宣判死刑;事實上在醫學發達的今日,癌症早就脫離「絕症」行列,罹癌治癒者不計其數。

中山附醫身心科主任朱柏全醫師更舉實際案例,表示樂觀抗癌治癒效果會更大。

 

現在的醫學非常發達,癌症經由及時治療,多能達到臨床治癒的效果或轉為有效控制。但為什麼許多病情穩定的病患會被轉介到身心科治療?朱柏全說,當病患得知罹病的消息,一開始會積極嘗試治療,希望立刻藥到病除,但治療過程所經歷的手術、劇痛、副作用甚至是抗藥性等考驗,讓病患心懷恐懼,加上害怕癌症復發的預期心理,更成為日夜纏繞的夢魘。

 

朱柏全說,有研究指出,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仰賴醫療人員的敏感度,若能在關鍵時刻轉診至身心科,讓專業醫療團隊適時地介入協助,深入瞭解病患的身心狀況,進一步療癒心理的苦痛。癌症治療不僅僅是解除生理上病痛,情緒調適以及心理照護及陪伴,讓抗癌效果更加乘。

 

最早關注癌症病人精神表現的精神科醫師庫伯蘿絲(Elisabeth -Ross)曾提到當病

患聽聞壞消息後,會經歷以下五階段:1.否認、2.憤怒、3.討價還價、4.憂鬱、5.接受。

 

病患通常會在前四階段反覆,表示他還無法接受。從一開始的冷漠、不反應來表達拒絕接受事實,到憤怒地尋找替罪羔羊、歸咎他人或自己,再到試圖委屈地懇求醫師或求神拜佛,希望能多活幾年。

 

朱柏全表示,接著是發現事實無法改變,但心理仍無法接受,因而感到心灰意冷、心情跌若谷底,一些風吹草動都能悲從中來。至於什麼時候會開始接受?每個人的進程不一。「接受」有很多種:1.放棄地接受、2.無可奈何地接受、3.平靜地接受、4.喜樂地接受。

 

前兩種較為消極沮喪,是病患感到無能為力時被迫適應。第三種則為中性地接受,即所謂地盡人事、聽天命,不掙扎也不強求。第四種則是以滿懷期待、嚮往的心情來等待痊癒的好消息。

 

朱柏全主任舉出臨床上兩個案例,顯示出病患應對病情的態度不同,造就不同

的治療結果。案例一、30歲的A小姐被診斷出癌罹患症之後雖然接受醫院的癌症治療,但心情一直處於憂鬱、焦慮的低潮狀態,各種情緒問題導致她對未來及醫療失去信心。

 

但A小姐當下沒有發現情緒障礙已經嚴重影響她的生活與判斷能力,她開始上網尋求非正統的醫療方式且放棄醫院的治療,最後因為誤信偏方而延誤就醫,導致病情惡化而病逝。

 

案例二、同樣是罹患癌症的患者,年約50歲的男性B先生,雖然願意配合醫院的癌症治療,但患者心情難免感到沮喪、沒有信心,甚至擔心未來可能復發。B先生在經由轉診至身心科之後,大大減低負向情緒,增加信心後轉為積極面對與治療,回診追蹤也都有不錯的預後。

 

而今日受訪的病友(化名小珠),在得知癌症確診後也歷經哭泣憤怒、酗酒、封閉自我,雖然受到家人鼓勵後願意正視病情,接受一連串的抗癌治療,但治療過程仍不免擔心醫療費用及復發率,病人不只是承受身體上的劇痛,心理更背負著莫大壓力。

 

即使病情已經獲得良好控制,只需定期追蹤複診,小珠卻突然因為「過度換氣」而送醫治療,歷經多次發作,嚴重時甚至昏倒休克,轉介身心科後診斷出小珠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幸而及早發現與治療,症狀已經獲得良好控制。

 

朱柏全強調,癌症並非絕症,最怕病患罹患「失志症候群」,對未來感到絕望、自我放棄。如果病患有足夠的支持系統,親友家人的陪伴、生活目標、宗教信仰等都能讓其增強意志力及信心,繼而坦然接受治療、對抗病魔。

延伸閱讀

三分之一老人吃太多藥 身體愈吃愈壞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多種用藥問題可能會讓服藥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多重用藥可謂是老年人用藥最主要且常見的狀況,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劉修勳主任表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將近三成都有多重用藥的情形。70歲的李奶奶有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