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異位性皮膚炎新趨勢 生物製劑治療

2021-06-03 10:48:2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鄭百珊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皮膚疾病造成疾病負擔的首位。

33歲的陳小姐,長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全身皮膚粗糙不堪、布滿大小搔癢顆粒及斑塊。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鄭百珊醫師,先給予免疫抑制劑及窄波紫外線的治療,治療後病情雖得到緩解,再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一個月後,陳小姐的皮膚得到改善。

 

鄭百珊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溼疹,屬於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其盛行率在臺灣和許多國家均呈現上升的趨勢,臺灣的盛行率介於4.7%到6.7%不等,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中。異位性皮膚炎和遺傳有關,且與其他異位性疾病(氣喘、過敏性鼻炎)有很強的連結。

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臨床表現差異頗大,鄭百珊醫師說,有些人僅四肢屈側出現少許濕疹病灶,有些則全身有超過90%的皮膚受到波及。此外,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病人失眠和自信心受創,工作、就學或課業易容易受到影響,對社會和經濟易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皮膚疾病造成疾病負擔的首位。

過去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疾病,但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急性、濕疹樣病灶較常見於兒童,雖然成人型也會出現許多此類變化,但相較於兒童,成人異位性皮膚炎除了急性濕疹樣變化以外,則以表皮增生、慢性病灶表現為主。根據研究統計,約四分之一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在成年後才出現病灶,有些在兒童期及發作的病人會隨年紀增長而有所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興」治療

  1. 生物製劑(Dupilumab)

生物製劑為抑制IL-4/IL-13訊息傳導的IL-4Rα單株抗體,用於治療中至重度之異位性皮膚炎。需皮下注射,通常於治療4至6周就產生反應,許多病人使二周內癢感就降低。此藥物之安全性高,雖仍少見有結膜炎或臉部紅疹之副作用,但相較於傳統治療,在有效性與安全性上都較為領先。

     2.口服JAK抑制劑(Baricitinib)

可有效阻斷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發炎反應,用於治療中至重度之異位性皮膚炎,可降低癢感與皮膚病灶之嚴重度,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之病人有很好的效果;但仍需觀察帶狀泡疹或其他感染等副作用,副作用比傳統治療少,但比生物製劑多一些。

鄭百珊強調,異位性皮膚炎是個不只大大影響生理,更會影響心理的疾病,傳統治療的極限終於在這幾年間陸續被一些新興的生物製劑及標靶藥物所打破,造福許多深受中重度異位型皮膚炎所苦的病人,目前仍有許多新興藥物進入最後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在未來的幾年會有更多的藥物選擇,讓我們一起「異」舉得勝,戰勝異位性皮膚炎!

 

延伸閱讀

視力突然模糊 慎防突發性黃斑部出血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北市聯醫提供 五十餘歲的患者,平日身體健康,視力並無特別症狀。一日患者的右眼忽然產生視力模糊現象,尤其是視野正中央位置視力影響非常大,因此在次日至北市聯醫陽明院區眼科就診尋求協助。   經初步檢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