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打完疫苗紅腫又虛脫 中醫可緩解副作用

2021-09-09 09:46:21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個案患者注射疫苗後手臂紅腫(左),中醫針藥治療後緩解,回復正常(右)。

不同疫苗存在不同副作用,甚至同一種疫苗不同人施打也會出現不同反應,大部份是什麼事沒有,少部份人會有不適的反應;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副主任吳炫璋醫師,近來以中醫針藥協助一名高齡患者緩解全身性副作用。

 

92歲的陳奶奶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高燒、低血壓、接種處腫痛、嘔吐、腹瀉、疲倦等諸多不適症狀長達一週之久,雖然期間持續服用退燒止痛藥,卻遲遲無顯著效果,家人為此擔心不已,便陪同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希望輔以中醫治療,緩解接種疫苗副作用。中醫部吳炫璋副主任透過中藥「扶正祛邪」搭配針灸進行調理,治療後陳奶奶不適症狀逐一緩解;服藥一週後,元氣大幅提升,恢復過往的活力。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由於免疫反應被激活,可能產生種種不適,常見副作用,如:針扎處疼痛、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等,一般而言,這些症狀約可在接種後三天漸漸得到緩解;然而,由於體質殊異,少數民眾所承受之不適感可能較為劇烈、持續較長時間,吳炫璋副主任表示,此時則可考慮以中醫進行調理,以緩解接種疫苗產生的副作用,並進一步說明:「以中醫理論而言,接種副作用類似感冒後遺症,係因「風寒濕的邪氣」侵犯「人體的正氣」所引起,故治療以『扶正祛邪』為準則,健脾胃、補益正氣,以禦外來邪氣。」

 

與西藥不同,中藥是透過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以減緩接種不適。以陳奶奶為例,施打疫苗後持續疲倦、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在手臂針扎處也呈現大面積紅腫熱痛的症狀,吳炫璋副主任透過祛散風寒濕的中藥,調補陳奶奶因免疫反應所造成的體內耗損,又針對注射部位的紅腫處施以清熱解毒的藥物,並以針灸及外敷膏藥為其治療。一週後,陳奶奶的不適狀況逐步改善,注射處也漸漸退紅消腫。

 

吳炫璋副主任指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除了接種後可透過中藥減輕症狀外,若施打第一劑後副作用較明顯或是持續三天以上的民眾亦可於接種第二劑前,先行服用中藥調和體內正氣,以達預防效果。同時也提醒,不同體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不盡相同,若患者屬陰虛體質,則除原先祛散風寒濕的藥物外,增添一些清潤的藥材,如麥門冬、魚腥草等作為搭配,吳炫璋副主任建議民眾:「尋求專業中醫師辨證,透過適切藥物進行調養,配合清淡飲食、規律作息,充足飲水及適量運動,即可安心接種疫苗。」

 

延伸閱讀

普渡要注意 小心得罪好兄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賴春宏表示,普渡供品別只顧「拜」不顧「安」!奇美醫院營養科教你「五大要訣」防範食物中毒普渡供品別只顧「拜」不顧「安」!   中元普渡是臺灣重要的民俗節慶,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以表誠心。但在夏季高溫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