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新冠確診又罹癌 手術風險增高十倍

2022-05-09 09:16:28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圖:台灣胸腔心臟血管外科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李章銘教授。

台灣新冠疫情日增數萬人染疫,新一波疫情已確定成形。官民一致目光焦點都在健康人身上,預防疫情更擴大,但是對癌症患者而言,染疫無疑是雪上加霜。台大外科教授李章銘指出,從國內上一波疫情的經驗發現,癌症患者因為疫情延後手術,導致部份肺癌和食道癌患者錯失手術機會;這波疫情再起,癌症患者對於該做的手術一定要和醫師共同會商,不要因為擔心染疫就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台灣胸腔心臟血管外科學會榮譽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醫師的李章銘教授表示,從國外上一波疫情的經驗來看,本身已有重大疾病(癌症)的新冠確診患者,在手術的風險,會比一般沒有染疫的癌症患者高出十倍,

這種風險會持續至少六周,到第七周以後才會逐漸緩和,而有中重症狀的患者,其手術風險提高的時間還會更進一步的延長;雖然這波疫情才起,目前還沒有統計數字,而Omicron 的輕症佔大多數,手術的風險是否因此較低,目前仍然未知。

 

李章銘教授說,目前大家的目光焦點都在關心健康者如何不染疫的預防,但是對那些本身已有重大疾病的患者,他們該不該就醫、手術?何時就醫、手術?該怎麼做?都沒有人告訴他們。

 

李章銘教授指出,事實上,對新冠確診來說,除了因為本身手術風險之外,醫事人員對於幫他們手術也會增加許多防衛需要,因此這類患者的手術就分為有急迫性與無急迫性兩種處理。

 

一般而言,早期肺癌的成長會較慢,除非是原來已經中晚期,否則零期到初期的患者大約都超過半年以上才會看到進程,這類確診者可以等到六周後再來手術是可以的。但是對於中重症患者而言,對於手術風險是一直都在,而且不會降低,因此必須根據手術的風險與病程嚴重的程度綜合判斷,如果最後外科醫師覺得該進行治療的手術,還是要盡快處理,否則只會延誤病情。

 

李章銘教授表示,對於肺癌和食道癌患者來說,病程的進展就和肺腺癌不同,新冠確診者在確診的初期(10天)內是不適合開刀,但是因為這波疫情都是輕症居多,感染期超過10天,症狀消失就應該要由醫師進行評估手術的必要性。

 

李章銘教授強調,不論是否確診,一旦要進行手術,體能和營養程度,就是決定術後出現肺炎、呼吸窘迫症等併發症的風險的關鍵。對新冠確診的癌症患者而言,如果手術有必要,居家隔離期間就要兼顧營養和健身,除了要飲食均衡,室內健步走是必要的,讓自己在居隔期間做好手術的準備,避免因為疫情或居隔影增加原先疾病的治療困難。

延伸閱讀

巨大息肉以為是痣瘡 台北慈濟無創手術建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高齡82歲的黃爺爺前陣子開始,只要上廁所肛門就會出血,用手摸還摸得到一小肉塊,但他總以為是痔瘡,將小肉塊推回去就好。然而出血情況持續將近一個月,在家人的堅持下黃爺爺才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就醫。大腸直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