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肝癌免疫治療新指標 竟是從糞便細菌中發現

2022-09-07 14:11:2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糞菌製備冷乾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榮總、陽明交大醫療團隊提供。

糞便總給人汙穢、不潔的印象,甚至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糞便中的細菌可以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腸道中有好菌相的病患,不僅免疫治療反應較佳,存活率也明顯較高。

 

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特別是對於那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更具有重要性。然而,目前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指標來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

 

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主任,同時也是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領導的肝癌團隊,自2018年起,對於在臺北榮總接受免疫治療的41位肝癌患者,在其治療前收集糞便檢體,並與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較分析,後續另以33位肝癌患者的檢體做分析驗證。

 

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糞便以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細菌為主。在那些腫瘤惡化患者的糞便中,研究團隊觀察到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擬桿菌門);相反地,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則是以毛梭菌(Lachnoclostridium,厚壁菌門)、韋榮氏球菌(Veillonella,厚壁菌門)占大宗,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與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

 

整體而言,腸道內有好菌相的病患,其肝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存活率皆明顯較佳。根據統計預測:糞便中有較多毛梭菌但較少普雷沃氏菌的患者,其存活率的中位數可達22.8個月,是最佳情況。

 

黃怡翔教授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腸道細菌,與人體的營養、代謝、免疫等機能息息相關。不只是肝癌,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菌叢能調節黑色素瘤、部分肺癌和腎臟癌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

 

腸道菌叢對於腫瘤治療仍未臻明確,但有一些研究發現毛梭菌具有抗發炎的潛力,而普雷沃氏菌則與發炎失衡有關,這些可能都是腸道細菌影響免疫療法的原因。

 

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臺灣乃至於整個亞太地區皆為肝癌的盛行區,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存活預後,進而提供病患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以對抗肝癌,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雖然科學界並不是首次發現腸道細菌與癌症治療有關,例如先前的動物與人體試驗都曾發現雙岐桿菌(Bifidobacterium)與瘤胃菌(Ruminococcaceae)會影響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效果,但本次發表的成果是首次針對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的研究。這項研究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延伸閱讀

私房景點大公開 陪長者出遊也可以很輕鬆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中心/整理報導 圖:陪長輩出遊眉角特別多,望年協會特邀許宏榮老師分享規劃重點/許宏榮老師提供 還記得您的幼時,家中長輩與您出遊的時光嗎?如今長輩老矣,是否該是換您帶著他們去旅行了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許多民眾都會想要在空閒時,陪伴家中長者出遊。然而當真正要出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