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名醫會客室/鼻內視鏡手術搶救鼻咽癌復發

2022-12-09 09:59:17

文/臺中榮總鼻科主任梁凱莉 醫師

圖:梁凱莉醫師(右)解說病情/臺中榮總提供

50歲吳小姐從事國際貿易的工作,去年因左耳悶塞症狀於外院被診斷為鼻咽癌,吳小姐決定至本院治療,轉診至本院後迅速完成分期檢查,確認屬第二期鼻咽癌後進入療程,接受兩個月前導性化學治療並銜接放射治療,腫瘤順利治癒也立刻回復了正常生活與工作,她帶著手作花瓶插滿自己栽種的各色玫瑰送給照護醫師們,反映出生活已恢復往日繽紛。

 

每年全台新診斷的鼻咽癌患者約1500人,致病原因包含環境、遺傳及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感染。鼻咽癌常發生於40歲左右壯年人,患者常是社會和家庭的重要支柱,以目前的治療方式,絕大多數患者有很好的預後。

 

第一期鼻咽癌治療為單一放射治療,第二、三期、及非轉移的四期鼻咽癌依風險因子評估,採同步化學放射治療,或前導式化學治療後放射治療。若患者診斷時發生遠端器官轉移,則化學治療為主,視狀況再接續放射治療或手術切除轉移病灶,仍可達到疾病控制。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癌症登記年報,統計2010至2017年期間臺灣鼻咽癌治療結果,本院於2010至2017年間治療之572名鼻咽癌患者經五年追蹤,疾病特定存活分析:第一期鼻咽癌為97.09%,第二期為91.50%,第三期為89.89%,第四期為62.04%。臺中榮總的鼻咽癌治療成果,優於國健署年報公佈的醫學中心平均特定疾病存活率 (各期別醫學中心平均分別為:95.33%、90.45%、83.19%、59.36%)。臺中榮總放射腫瘤部鼻咽癌的治療經驗,歷年相關論文發表超過30篇,均刊載於領域頂尖醫療期刊。

 

鼻咽癌雖有極佳的治療結果,仍有少數患者在首次治療後不幸疾病復發。即使發生疾病復發,並非不可治癒,透過積極的治療,仍可以達到長期的控制。復發時的治療策略,需依照患者的病灶體積、位置、體力狀況,及參考前期治療反應做決策。

 

民國99年40歲的屈先生診斷罹患第三期的鼻咽癌,在化學與放射治療後規則追蹤,但於治療後第五年發現有鼻咽部的腫瘤復發。經過醫病共同決策,屈先生先接受前導式化學治療,隨後接受內視鏡鼻咽腫瘤切除,手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目前屈先生疾病治療完成已超過10年,他保持在良好健康狀態並維持定期追蹤。

 

同樣在民國99年,任先生36歲時因頸部腫塊及耳悶症狀,經影像檢查及病理切片發現屬第四期的鼻咽癌,腫瘤侵犯至顱底,接受前導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追蹤兩年後於民國102年發現右頸部淋巴結復發,任先生接受頸淋巴結廓清手術,及後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完成療程至今追蹤再無腫瘤復發。

 

鼻咽癌局部或頸部復發可選擇手術作為救援性治療,視病灶侵犯程度再輔以化學或放射治療。以往鼻咽部腫瘤復發須採開放性手術,隨著內視鏡腫瘤手術技術的成熟,兩千年後國內外醫師逐漸以內視鏡進行鼻咽復發腫瘤的切除,近期統計本院內視鏡切除復發鼻咽癌手術經驗,近40名患者五年存活分析為85%。對局部或頸部復發的鼻咽癌患者,治療團隊會盡可能以手術救援治療,減少二次放射治療可能的局部組織傷害。

 

患者在治療後,可能產生疾病和治療相關的生活品質影響,患者較易產生鼻及鼻竇炎、中耳炎、聽力減退、蛀牙,也可能隨治療時間拉長後,容易發生嗆食、頸部僵硬、神經病變或頸動脈狹窄。

 

除了定期的腫瘤追蹤外,鼻咽癌治療團隊同時照護患者疾病及治療相關的健康,定期的團隊會議除固定的耳鼻喉、腫瘤、影像、病理、癌症中心等單位成員外,營養師、吞嚥語言復健師、神經醫學中心、口腔醫學部、中醫部等單位也受邀參與團隊會議,提供照顧的建議、諮詢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