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名醫會客室/兒童在什麼狀況下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2023-03-20 11:48:34

文/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林隆煌醫師

兒科病人的腹部超音波與內科病人雷同,但不盡相同,主要是屬性不同,兒科病人常見的先天性幽門狹窄、腸套疊不會出現在內科病人,而內科病人常見的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胰臟癌等極少見於兒科病人。

 

以下簡介嬰幼兒腹部超音波常見到的疾病:

1.新生兒黃疸:近年來國人嬰兒母乳哺育率明顯提升,新生兒延長性黃疸(出生後二週甚至四週)者也因此相當常見,其中部分原因是膽道閉鎖,要特別留意嬰兒大便顏色與九色大便卡比對,有助於做鑑別診斷,如果是母乳哺餵型黃疸,肝臟超音波所見是正常的,膽汁滯留症,不論是新生兒肝炎或膽道閉鎖在肝臟超音波圖往往表現出縮小的膽囊及細小的總膽管,兩者需要做進一步的鑑別診斷,源於腎上腺出血的黃疸,隨著時間變化,出血處最先是高回音波,其次慢慢變成低回音波,通常在第二週會液化而慢慢形成囊狀物,一般在6~8週會恢復正常。

 

2.肝內腫瘤:要區分是高回音或低回音,前者如肝母細胞癌、肝癌,後者如血管瘤、血管癌、血管內皮細胞瘤、血腫瘤、肝膿瘍等。台灣由於施行全面B肝疫苗接種,小兒科已很少看到肝癌病人。

 

3.膽道囊腫或膽道擴張:典型的症狀包括黃疸、腹部腫瘤、腹痛,三者出現的病例僅1/10,嬰兒常以持續性黃疸表現,大孩子則可能以慢性腹痛表現,由於診斷進步,發現較早,目前很多病例在尚未大到摸到腫瘤程度就被診斷出來。

 

4.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新生兒出生後2-3週在餵食後會出現噴射狀吐奶,胃部明顯的脹大,其他腹部卻是相對平坦的,體重不增加,可在上腹摸到橄欖樣之腫瘤。

 

5.腸套疊:如發於6個月到2歲之間嬰幼兒,臨床表現為反覆性嘔吐,間斷性腹痛以及草莓果醬般的大便,在疼痛發生的中間,病童呈現眼神呆滯、無力和十分安靜的樣子,症狀發生24小時內,可先用鋇塩灌腸處理,若超過24小時(不是絕對),常易發生絞窄,用鋇塩灌腸無法將腸套疊解離時,則必須立刻手術治療,以手將套疊解離,若已發生壞疽,則要將壞疽部份切除。

 

6.急性闌尾炎:闌尾的位置為多樣,因此闌尾炎診斷相對困難許多,典型的超音波圖在右下腹可看到一個橫軸像靶子樣,縱軸像香腸樣的圖形。

 

7.其他較少見的疾病包括淋巴癌、卵巢囊腫、腸道複製囊腫、水腎、畸胎瘤、威爾姆氏或神經母細胞瘤、肝膿瘍、脾膿瘍、腹部外傷造成腹部器官出血(如肝、脾、胰、腎)之內出血或腸壁內之出血腫塊,也可藉由超音波獲得診斷。

 

門診常碰到家屬要求醫師幫病童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到底有無必要?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儀器、技術的改變,越來越多醫師在臨床工作中依賴高科技儀器、依賴超音波儀、依賴電腦斷層,而忽略了醫師的基本技能,仔細的身體檢查,往往就是正確診斷的利器,疾病的診斷,要靠醫師的五到,即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心到,就足以診斷,有時詳細的身體檢查更勝於超音波儀,因超音波檢查的所見,僅是局部的,非整體的變化,家屬也不要一味要求醫師幫忙病童做超音波檢查,醫師會根據專業將問診、身體理學檢查必要時再配合超音波檢查,綜合做出診斷與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