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這裡痛那裡痛該看哪一科? 花蓮慈院開辦疼痛科

2023-10-21 18:15:23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王柏凱主任介紹疼痛科為專門研究及治療各種疼痛狀況的醫學科別,找出病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提供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含介入性治療、藥物治療來控制疼痛/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75歲的劉女士突然下背痛,不僅腳無力走不遠,甚至睡不好,就醫檢查發現椎間盤退化及骨刺增生。王柏凱主任表示,骨刺大部分為骨骼和關節的磨損後或退化而形成,多數的骨刺不會痛,但若是壓迫或刺激到周圍的神經、軟組織(如肌腱和韌帶)時,可能會引起疼痛、炎症或其他症狀時,可能需要考慮治療。

 

面對這樣的「痛」,病人只能吃藥、復健,或是開刀才能解決嗎?王柏凱主任介紹疼痛科為專門研究及治療各種疼痛狀況的醫學科別,找出病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提供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包含介入性治療、藥物治療來控制疼痛。

 

介入性治療分為神經調控治療與結構治療,神經調控治療包含神經阻斷術、硬脊膜外注射術、高頻熱凝術等;結構治療則是包含韌帶、肌肉、關節注射治療以及神經沾黏剝離術(神經鬆解術)、椎間盤注射、玻尿酸注射、增生療法/再生療法等。不僅能用於治療常見的膝蓋疼痛的問題,還有現代人常見的頸椎痛、五十肩、肩關節炎、下背痛、坐骨神經痛、骨刺等,以及其他疼痛包含三叉神經痛、足底筋膜炎、 疱疹神經痛 (皮蛇痛)等都能在疼痛科得到改善。

 

花蓮慈院疼痛科也幫助許多為疼痛所苦的病人,熱愛運動的吳女士,突然感到右腿緊繃、酸麻,嘗試中醫針灸、復健治療,剛開始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是反覆發作,且嚴重到無法走路,整整躺了28天,連刷牙都得坐著,在朋友介紹下,到花蓮慈院疼痛科就醫,透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她患有「梨狀肌症候群」,經王柏凱主任以神經阻斷術,暫時阻斷傳遞疼痛訊息的神經路徑,讓吳女士的疼痛症狀立刻得到緩解。

 

王柏凱主任說,常有病人誤會神經阻斷術是切斷或破壞神經,這術式是透過注射短效麻醉藥物到神經周圍,來達到減少疼痛的效果,經常被用於診斷或治療各種疼痛症狀。

 

帶狀疱疹後引發的神經痛(皮蛇痛)是許多疼痛患者的夢魘,患部的疼痛可能表現為針刺痛、刀割痛、電擊痛、灼熱痛等讓人難以忍受。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研究計畫報告指出,臺灣人得到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2%,每年約有12萬人得到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和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所引起,年輕時感染水痘,雖已療癒,隨著年紀增長,免疫力減弱,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內的病毒再活化,便成為帶狀疱疹。

 

疼痛科門診也能幫助疱疹後神經痛病人,王柏凱主任說,依病人的疼痛狀態採用漸進性治療之外,若是嚴重則可透過介入性治療,來改善疱疹後神經痛,讓病人脫離疼痛折磨,重回正常生活。介入性疼痛治療除了可以改善疼痛以及修復組織,還能減少藥物使用、增加活動力、加強復健效果。

 

 

延伸閱讀

一次看,哪些疾病可以用得上再生醫療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聯新國際醫院功能與再生醫學中心主任盧炳昇指出,再生醫療是藉由幹細胞活化、提升自身治癒力,副作用少且效果佳,是未來新治療模式/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本月4日甫通過的再生醫療雙法,象徵醫療邁入新的里程,一位80歲老婦人,因患有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