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名醫會客室/從接吻病到免疫風暴 -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潛藏的感染威脅

2025-08-21 16:06:26

文/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許瀚仁醫師

 

提到「接吻病」,你或許會覺得這是一種只在青少年之間流傳的浪漫疾病。然而,這背後隱藏的病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卻比你想像中更為普遍,且與你的健康有著更深遠的關係。事實上,全世界超過九成的人都曾感染過它,只是你可能從未察覺。

 

案例分享

張小姐28歲,本身有甲狀腺切除及缺鐵性貧血病史。三個月前剛確診過新冠肺炎。她近期斷斷續續低燒,體溫都介於37-38度之間,偶爾會燒到38度以上。發燒時除了會合併頭痛,她也覺得最近十分疲倦及乏力。陸陸續續去幾間診所看診皆未改善,因此最後來到感染科門診。

 

在門診時,觸診發現張小姐脖子上有一顆較為腫大的淋巴結,其餘理學檢查並未異常,抽血顯示白血球在正常範圍內,但單核球及淋巴球較為上升,肝功能(GOT/GPT)也皆有上升現象,因此在門診為其檢測台灣人常見的B肝、C肝及EB病毒,並收住院進一步觀察。住院過程中,腹部超音波顯示張小姐有脾腫大的現象,抽血報告顯示B、C肝炎皆為陰性,而EB病毒呈現陽性合併復發。因此我們給予張小姐低劑量類固醇以抑制發炎反應。在低劑量類固醇治療一週後,張小姐的體溫變降至正常範圍,也不再感到疲倦及乏力。我們也在門診逐步把類固醇的減量最後停藥,其後也未有復發現象。

 

什麼是EB病毒?

EB病毒 屬於人類疱疹病毒的一種,又稱為「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多數人在幼兒或青少年時期就會被感染。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絕大多數人在兒童時期就已經感染,且通常沒有任何明顯症狀。

 

EB病毒最棘手的地方在於,一旦感染,它會終生潛伏在你的體內,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在免疫力正常的情況下,病毒會保持「沉默」狀態;但當你的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可能再次活躍。

 

EB病毒的傳播途徑:為何稱為「接吻病」?

EB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唾液。這也是「接吻病」這個名稱的由來。除了親吻之外,共用杯子、餐具或牙刷,甚至是幼兒間共用玩具,都可能傳播病毒。

 

感染EB病毒有什麼症狀?

感染EB病毒後的症狀因年齡而異:

幼兒期感染,常症狀非常輕微或完全沒有症狀,常被誤認為是一般感冒,例如輕微發燒、流鼻水等。

青少年或成年期感染,這個時期感染EB病毒,大約有半數的人會出現明顯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症狀包括:發燒、嚴重喉嚨痛(可能伴隨扁桃腺化膿)、頸部淋巴結腫大(常會摸到頸部有腫塊)、全身疲勞(強烈的疲勞感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另外其他症狀可能出現肝臟或脾臟腫大、皮疹。

 

EB病毒與長期健康的關聯性?

儘管多數人感染EB病毒後沒有大礙,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EB病毒與一些較嚴重的長期健康問題有關。例如:鼻咽癌及淋巴瘤(台灣約有44%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也會檢測出EB病毒陽性,其中以小結節硬化型最多,佔68%)。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都曾感染過EB病毒,顯示兩者之間存在強烈關聯。近期也有研究顯示長新冠可能與EB病毒的在活化關係密切。

 

如何預防與治療?

目前尚無疫苗可以預防EB病毒感染。最好的預防方式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共用個人物品,尤其是可能沾有唾液的餐具和杯子。感染EB病毒也沒有特效藥。治療主要以症狀緩解為主,包括充足的休息、補充水分、以及使用止痛退燒藥來緩解不適。較為嚴重的症狀則須以低劑量類固醇去抑制發炎反應。

 

結語

EB病毒普遍存在,也時常被人遺忘。如果您出現上述症狀,特別是持續性的疲勞、發燒或淋巴結腫大,建議及早就醫,讓醫師進行診斷。雖然EB病毒在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但了解它與其潛在的風險,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