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剛出生的寶寶怎麼愈來愈黃

2016-03-23 14:22:06
  • 剛出生的寶寶怎麼愈來愈黃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仁愛醫院小兒科主任劉芳青醫師表示, 門診常常遇到焦急的新手爸爸媽媽,帶著出生沒幾天卻全身黃黃的新生兒,擔心的詢問是否要不要緊?多久會好?是不是因為餵母奶才會引起黃疸,該怎麼辦呢?其實,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情況,和成人黃疸不同,成人黃疸大部分是因為疾病,尤其是肝膽病變所致。

     劉芳青醫師表示,人體血中的紅血球老化後經代謝產生一些廢物,其中一種稱為「膽紅素」的廢物最後經由肝臟排出體外。如果這種廢物產生過多(如紅血球破壞過度)或無法排出(如肝膽系統疾病造成排出異常)就會累積在體內,引起皮膚、眼白泛黃,也就是所謂的「黃疸」。

     新生兒黃疸可以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

  • 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紅血球數量較成人多,壽命也比成人短,使得老舊紅血球被破壞代謝後產生的膽紅素也較多(紅血球代謝後廢物較多),膽紅素經腸肝循環回到血流的比例也較高;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代謝的酵素較不成熟(因此膽紅素較不易排出),所以比較容易產生黃疸。這種因生理現象導致的黃疸稱為「生理性黃疸」。一般嬰兒(足月兒)大部分在出生第二天開始就會有生理性黃疸的出現,第三到四天達到最高峰(最黃),1~2星期後逐漸消退到肉眼看不見。早產兒:出生後五、六天內達到高峰,約二星期後肉眼就看不見。
  • 病理性黃疸
      當黃疸指數偏高(15mg/dl以上)時則需要治療,通常會給予照光療法(以特定波長的藍光照射,使未接合型膽紅素轉化成無毒性的異構物,並進一步由尿液及膽汁排出,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極少數狀況才需要換血處理。

 

  一旦新生兒出現黃疸,父母親首先需藉由在光線充足處觀察膚色變化,可了解新生兒黃疸的程度是否有需住院治療的病理性狀況。若只有眼白黃黃的,黃疸指數約3〜4mg/dl。一旦整個臉部泛黃,黃疸指數約5〜6mg/dl。若泛黃情形向下延伸至胸部,黃疸指數約8~10 mg/dl。腹部以下出現泛黃,黃疸指數已超過10mg/dl。若是大腿的黃與腹部膚色相同時,黃疸指數約13~14 mg/dl。若是小腿或是腳踝以下都出現泛黃,黃疸指數就大約在 15 mg/dl 上下。這時需要返院檢查,接受抽血以檢驗血液中膽紅素濃度,以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處置。

 劉醫師進一步指出,注意病理性黃疸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嘔吐、膚色蒼白、活力變差、食慾不振、腹漲、腹瀉、發燒、小便變濃茶色、大便顏色變白等情形。若有以上情形需立刻送醫檢查。 若有大便顏色變灰白、小便變濃茶色等情況,可能是先天性膽道疾病,有時嚴重到需要換肝甚至危及生命,需多加注意。另外,如早產、生產時曾缺氧、家族史中有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嬰兒產前或產後可能有感染(如媽媽產前有發燒感染、早期破水)也是須注意的事項,並於送醫時告知醫生此病史。

  劉醫師強調,多數寶寶是屬於生理性黃疸,只要吃得好、體重正常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顏色請參照兒童健康手冊所附的「嬰兒大便卡」7、8、9號);一天尿濕的尿片至少六片以上,小便顏色清澈(無青、褐色物質),媽媽就不用太擔心。但若合併有以下現象:軟弱、愛睡、吸吮力減弱、嘔吐、厭食等;或寶寶大便呈灰白色、或是腹部有腫塊時,可能是病理性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劉芳青醫師說,病理因素造成的黃疸稱為「病理性黃疸」有以下幾種可能的原因:

新生兒血液方面的疾病: 如ABO血型不合(註1)、Rh血型不合、先天性溶血疾病等導致紅血球破壞,使膽紅素代謝增加。 肝臟疾病: 如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肝炎等,導致膽紅素無法排出。 新生兒感染: 導致紅血球破壞、肝功能降低。 生產過程導致新生兒頭皮淤血,淤血內的紅血球破壞而產生膽紅素。

延伸閱讀

疲累的肝病種類

疲勞未必是肝不好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疲勞到底跟肝臟功能的減失有沒有關係?是否該去看醫生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職業病科黃兆寬主治醫師表示,在台灣很多人找醫師檢查肝臟,是因為覺得自己很疲倦之故。事實上疲勞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正常人偶爾都會感到疲勞。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