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關節炎多是免疫問題 複合性療法始能見效

2017-10-06 09:36:12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嘉義報導

許多人以為關節炎大多是退化所引起,患者常認為只要不去動它就能減緩疼痛;事實上,關節炎只是病情發展的過程,其病因與免疫系統有絕對關係,有時還會合併其他如皮膚和視網膜病變等症狀發生。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表示,關節炎不能只治療關節,而是要治療全身,更不是少做事多進補就會好,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針對特定致病因子進行控制,相較於以往已獲致令人滿意的效果。

賴寧生院長表示,目前已知的關節炎種類至少有7、80種,其特性包括局部腫痛、關節畸形、晨間僵硬、氣象台(天氣變化)、病情反覆、持續變化,時常合併周邊軟組織痛等。關節炎形成的原因,包括退化磨損、發炎反應、飲食因素、體質基因、病毒感染、壓力、內分泌調控異常等。以往認為的身體機能退化因素,其影響反而沒有那麼大,因為在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之中,可以發現其發炎反應也與訊號傳導有關,甚至有3、4歲的兒童就罹患關節炎的案例。賴寧生提醒,罹患關節炎後並不是少做事、多進補就可改善,還是要接受治療。

賴寧生指出,常見的關節炎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幼年型多發關節炎、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萊特氏症、貝氏症)、結晶性關節炎(痛風)及退化關節炎等。關節炎症狀,有時會合併身體其他部位的症狀,例如僵直性脊椎炎常會合併虹彩炎、貝氏症會有視網膜病變等,在治療時,不止治療關節問題,而是要治療全身。

賴院長表示,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有效果很好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可以讓發炎反應獲得控制,雖然就像高血壓一樣,無法完全治癒,但是若能維持正確的治療習慣,患者仍可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賴院長進一步指出,關節炎的整合治療包括NSAID抗發炎止痛藥、類固醇、關節炎特殊用藥(DMARDS、DMAODS)、外科矯治、復健及病人自我學習,如病友會、專題知識演講等。對於一般人常心存疑慮的類固醇治療,賴寧生指出,關節炎治療若是沒有類固醇,一定會失敗,但若只有類固醇,也會失敗,只要精準調配使用劑量,即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上圖:大林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蔡明倫示範居家運動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10月15日上午在嘉義市文化中心演講廳舉辦病友聯誼會,賴寧生院長特別以「認識關節炎」為題進行衛教講座,另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蔡明倫則指導大家實用的「關節炎日常生活居家運動」,吸引近一百二十位病友、家屬前來聆聽。

大林慈濟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蔡明倫則分享許多關節炎患者合適的居家運動,蔡明倫表示,根據觀察,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水療及太極拳等,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疼痛及身體功能的改善,能有所幫助。在運動之前,應該先決定適量的運動劑量,並評估個人損傷情形、運動偏好、合併症、運動可以性,來做為開立個人運動處方的依據。

蔡明倫現場示範幾項簡單的伸展、肌力等運動,並教導大家利用隨手可得的羽球拍、彈力繩等工具,進行肌力訓練,循序漸進,強化肌肉、關節。蔡明倫指出,雖然目前沒有醫學實證認為運動能改變疾病,但運動對於患有髖、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症狀處理上仍扮演重要角色。若是能持之以恆練習,將可以獲得症狀及功能的改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