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俊傑(長庚醫訊授權轉載)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最深層的關節,負責支撐我們的站立、行走、彎曲與旋轉等多重動作,亦是維持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的關鍵。然而,當這個關節出現問題,不僅會導致疼痛,更可能限制日常活動,甚至影響工作與社交生活。
以往,許多病人一旦髖關節發生問題,往往只能等待人工關節置換;然而,隨著醫療影像、手術技術與關節重建材料的進步,髖關節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已邁入個別化與整合式的全新階段。從年輕族群的股骨髖臼夾擠症候群( FAI)、發育性髖臼發育不良( DDH),到中高齡族群的退化性關節炎,皆可根據不同的病因與進展程度,量身規劃出最適切的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效果與患者生活品質。
對於尚可保留原生關節的年輕族群來說,FAI常因運動或骨骼發育異常,導致髖關節唇受傷、軟骨磨耗。透過髖關節鏡的微創手術,醫師能清除多餘骨刺、修補損傷組織,預防病灶進一步惡化。根據研究,接受髖關節鏡治療的年輕患者,其疼痛改善與功能回復皆有良好成效,特別是對於運動員或高活動量者,更能提升其回到運動場的機會。
另一種常見的結構性問題「髖臼發育不良」,則會因髖臼包覆不足造成關節不穩,進而早期磨損退化。針對此問題,截骨矯正手術可重新調整髖臼位置,能有效改善關節受力分佈,降低軟骨磨損速度。雖然截骨手術復原期較長,但對於年輕、有活動需求的患者而言,能延後甚至避免人工關節置換,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
當髖關節出現嚴重退化、軟骨喪失且症狀難以控制時,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即成為重要的重建手段。近年來,「正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因具備術後恢復快速與疼痛較輕微等優勢,逐漸受到醫師與患者青睞。DAA 利用肌肉間隙進入,減少軟組織破壞,使患者能更快地下床行走與恢復功能,特別適合工作忙碌、希望術後迅速復原的族群。
除了手術方式的持續進步,人工關節本身的「介面設計」亦是影響手術成敗與使用壽命的重要關鍵。從高交聯聚乙烯、陶瓷、維他命 E 交聯聚乙烯、到鋯合金材質,各種材質搭配都有其適應症與風險考量,如何依據病人年齡、活動量、骨質與其他個人化需求,選擇最合適的關節組件,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作者介紹:
現職─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骨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骨癌/軟組織肉瘤治療團隊召集人
專長─
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翻修手術
膝關節及髖關節感染手術及治療
骨骼及軟組織腫瘤手術及治療
微創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