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林益庭醫師看診/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48歲的吳先生身體一向健康,日前與朋友進行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白血球指數飆升至80,000/µL (正常男性為3,000/µL-13,000/µL),遂至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林益庭醫師門診追蹤。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吳先生脾臟明顯增大,且骨髓檢查及染色體檢測也發現「費城染色體」(1960年科學家Peter C. Nowell、David Hungerford於美國賓州費城發表)呈陽性,表示白血球細胞異常增生,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遂以口服標靶藥物作第一線治療,透過規則用藥,吳先生在3個月內白血球指數下降至8,190/µL,費城染色體基因量也小於0.1%IS,控制良好,定期於門診追蹤中。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骨髓疾病。骨髓中原本含有能繁殖與分化的造血幹細胞,會依照身體需求生成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等血細胞,但當費城染色體出現異常,所產生的BCR-ABL融合基因會產生酪胺酸激酶(TKI),導致白血球持續異常增生。這些過量的白血球雖然看似成熟,卻缺乏正常功能,反而擠壓紅血球與血小板的生成空間,林益庭醫師指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多發生於中壯年族群,平均診斷年齡約在50歲左右,在台灣每年約每10萬人口中有2-3人被診斷,病人會因白血球過度增生,長期下來出現貧血、疲勞、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或脾臟腫大疼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感染、出血,甚至肺栓塞等併發症。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血液檢查、骨髓穿刺與染色體基因檢測,確認是否存在費城染色體及 BCR-ABL 融合基因。在過去,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或骨髓移植為主,但化療方式副作用大,移植更需經歷漫長等待,病人往往需要承受長期治療帶來的不適。而隨著醫學進展,如今已經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精準抑制酪胺酸激酶。
林益庭醫師表示:「標靶藥物的突破,讓疾病的治療模式徹底改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從過去難以控制的血癌,轉變為可以長期控制穩定的慢性疾病,病人只要規律服藥,就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四年存活率可達9成。」
林益庭醫師提醒,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與基因異常有關,但日常生活仍能透過預防來降低風險,如避免長期接觸化學物質、維持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讓免疫系統保持健康。同時他也呼籲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守護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