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跨科團隊合作的雙手聯彈經鼻經蝶竇腦瘤清除術,由內視鏡經驗豐富的耳鼻喉科主任周昱甫醫師(中)先行開道打開顱底,整理出空間。右為在旁準備的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醫師/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傳統手術要取出腦瘤必須開大刀,進行「顱顏切除術」,往往造成病人很大的創傷,復原期既長又外貌受損。花蓮慈院以跨科內視鏡操刀,穿過自然孔道直抵顱底取瘤,病人外表無傷,復原期大幅縮短,手術從以前的大傷口小範圍清瘤,進階成為微傷口大範圍清除術,這項仰賴醫術與團隊合作嘉惠病人的微創術式,已在東台灣完成超過三十例。
六十八歲的女性患者,半年前開始覺得步態不穩,走路直往前傾,並且人變得遲鈍,似有失智的症狀。家人警覺到異狀,帶阿琴姊到她長期看診的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林聖皇醫師門診,林醫師安排檢查後,赫然發現她的腦部在靠近顱底有一顆腫瘤,迅速會診神經外科。
醫師診斷確認腦瘤為腦膜瘤,位置靠近顱底,在鼻腔正中心上方,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跨科團隊合作「聯合顱底內視鏡手術」,患者術後步態就回穩,神智和語言能力也迅速恢復,已經恢復以往的健康狀態。
神經外科蔡昇宗主任說,患者的腦膜瘤直徑大約三公分,並不算大,但位置剛好堵在腦脊髓液的循環路線上,就像山上一顆大石頭掉下來堵住了水路,水流不出去,就開始產生堰塞湖,因為腦脊髓液沒辦法循環,腦室開始積水,就產生水腦現象,因而產生失智和動作不穩的狀態。
傳統手術要取出腦瘤須開大刀,進行「顱顏切除術」。神經外科醫師先將臉部皮膚剝下,再切開顱骨,進入腦部完成手術後,蓋上頭蓋骨再覆回臉皮後縫合,病人的頭骨和面部都有大傷口,術後平均要住院十天以上。
神經內科後來發展出顯微鏡手術處理靠近顱底的腦下垂體瘤,將鏡頭靠近鼻孔附近的鼻中膈,聚焦深處的病灶,顯微鏡手術由自然孔洞進入,雖減少傷口,缺點是醫師必須隔著一定距離操作器械,視野受限,超過視野之外的腦瘤外側無法清除乾淨。
內視鏡手術又更進一步,可以直達顱底深處的病灶現場直接拆彈,包括腦下垂體瘤以及靠近顱底的腦膜瘤,都可以利用這種術式將腫瘤清除得更徹底。
聯合內視鏡拆彈手術由耳鼻喉科主任周昱甫醫師「掌鏡」先行,他須先沿途將鼻腔黏膜一塊一塊地掀起,開出順暢孔道,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進入隔間如迷宮般的鼻竇,必須藉由醫師豐富的經驗輔以導航定位系統成功通過,接著再穿過蝶竇深入顱底。而蝶竇和顱底周圍鄰近視神經、頸動脈以及腦膜,操作醫師必須相當了解解剖構造,才能避免傷及重要神經與血管,並同時整理出可以容納雙科內視鏡操作的空間。
緊接著由神經外科進場,蔡昇宗主任進行一邊拆彈一邊止血的任務。這也是最考驗團隊默契的四手聯彈時刻。周昱甫醫師依據蔡昇宗醫師手術進度和空間變化,隨時調整內視鏡角度,讓蔡昇宗醫師可以有更好的視野操作。腦下垂體瘤如果凍質地柔軟,較輕易吸出及刮除;腦膜瘤則是質地堅硬的腫瘤,腫瘤組織外更有硬殼保護,考驗著醫師的專注力和耐力。
為了保護血管神經密布的腦部組織,神經外科醫師必須以超音波刀小區域的震碎,再小部分逐步取出,腫瘤內部組織都完整清除後,還須剝下堅硬的腫瘤外殼。為免傷及柔軟的腦部,神經外科最後必須沿著與腦組織與腦膜瘤銜接處,一步步小心將硬殼剝離。
當腦瘤都順利剝除,最後關鍵的關門時刻,再由耳鼻喉科醫師上場主刀;原本在顱底為手術打開的門窗可能已變形,醫師要負責重新整修或砌回一道牆保護大腦,並將開路時取下的鼻腔黏膜皮瓣,如鋪草皮般重新種回,做好水土保持,若沒有做好關門收尾,可能會造成腦脊髓液外漏、或是細菌侵入大腦,都容易造成併發症而功虧一簣。
這樣精密的微創手術,仰賴醫師純熟的技術與團隊默契,在台灣可以執行這項術式的醫院相當有限。蔡昇宗主任說,內視鏡手術其實比傳統手術更耗費時間,必須連續七、八個小時專注的在細部剝除腫瘤,考驗著醫療團隊雙方的默契、技術與耐心。但由兩位醫師合作,可以更完整讓手術完成度高,過程更細膩;而能將原本必須切開頭骨和臉皮的大刀濃縮成一小孔的微創,大幅減少病人的傷害和痛苦指數。
周昱甫醫師表示,耳鼻喉科醫師通過鼻孔通道或是耳道,都可以協助進行顱底的腦部腫瘤手術,包括腦下垂體瘤、聽神經瘤等微創的治療,也讓復原更快速好幾倍,情況順利的話甚至術後四天就能出院,醫療品質大幅提升。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在東部進行聯合內視鏡手術,已經成功完成腦下垂體瘤與腦膜瘤超過30例。阿琴姊說,自己是從慈濟啟業後就從台北回到花蓮慈濟看診至今,很感謝慈濟醫院的團隊,甚至自己當時昏昏沉沉,都不知道有這麼多醫師在手術時默默幫助自己,手術後記憶力和行動力慢慢恢復,真的覺得東部有這麼好的醫院和技術,讓自己可以獲得治療,真心非常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