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六旬男每天都像被電擊 三叉神經痛到手術緩解

2025-07-14 11:00:34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60歲男子長期受到右側臉部如「電擊般」突發性疼痛折磨,吃飯、說話、甚至風吹都引發劇痛,一度求診牙科並且接受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生活品質嚴重影響超過一年。最後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診斷為三叉神經痛,經醫病溝通接受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手術時間約2~3 小時,術後三天出院,疼痛明顯緩解。

 

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表示,三叉神經痛是最劇烈的臉部疼痛之一,是一種源自第五對腦神經(三叉神經)的神經病變,最常見的原因是腦內小血管壓迫神經根部所導致的異常放電,產生劇烈、間歇性的疼痛。其他少部分原因為腫瘤、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多發性硬化症、動脈瘤所引起。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巫智穎指出,三叉神經從腦幹發出後有三個分支,主要支配前額、上顎和下顎。具體來說疼痛可能出現在眼眶周圍、臉頰、嘴唇、上下牙齦等部位。病人如果感受到單邊皮膚刺麻痛或是像刀割疼痛,甚至牙齦痛,經過牙科治療還是覺得痛,就高度懷疑是三叉神經痛造成的。因為腦幹周圍的血管很多,隨著年紀的增長,血管開始老化、擴張或彎曲進而壓迫到三叉神經,導致三叉神經敏感進而產生疼痛。病患常形容像被電擊或刀割,反覆出現短暫劇烈疼痛,一日可能發作數十次,苦不堪言。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巫智穎表示,三叉神經痛初期常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藥物大部分都是一些止痛藥或抗癲癇的藥,副作用包含頭暈、嗜睡或是皮膚過敏等。當藥物無效或無法忍受藥物作用時,介入性或手術性治療是有效的選擇,常見方式包括射頻燒灼(熱頻治療)、加碼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與顯微血管減壓手術。依照不同患者情況,選擇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射頻燒灼(熱頻治療)、加碼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好處是相對安全、不用住院、恢復期短,成功率約60-80%,但疼痛復發率較高,可能出現臉部麻木等副作用,是除了手術之外的替代療法。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巫智穎說明,該名患者針對「血管壓迫神經」進行根本處理,施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透過顯微技術從後顱打開約50塊硬幣的顱骨小孔,找到壓迫三叉神經的血管並將其分開撥離,最後在神經與血管中間放置不可分解的墊片,保留神經完整性,無神經破壞副作用,根據大型研究統計,長期緩解率超過90%,是年輕或健康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巫智穎建議,三叉神經痛預防方式主要是保持頭部及臉部溫暖、控制三高、保持心情愉快及正常作息、避免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延伸閱讀

看東西一層霧 白內障拖太久恐失明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主任林耿弘醫師/亞大附醫提供 眼球內的水晶體就像照相機鏡頭,負責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當透明水晶體因為老化、疾病、外傷等因素,逐漸變得混濁,光線就無法順利穿透,導致視力模糊,就是所謂的「白內障」,其中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