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驚!94%腎臟病人不自知 醫師提醒三症狀是警訊

2025-10-31 18:39:46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腎臟內科鄧子聰醫師看診/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腎臟病是近代社會中最常見且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殺手」之一,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2025年的統計結果,有高達9成6的腎臟病病友沒有病識感,而且腎臟病有年輕化趨勢。花蓮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鄧子聰表示,其實腎臟病這個沉默殺手還有一個帶頭大哥,就是同樣常常被忽略的糖尿病。

 

顧名思義,糖尿病的表現症狀就是尿裡面有糖,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血糖過高,當血糖值過高,超過腎臟的回收能力時,多餘的糖分就會從尿液中排出,此現象稱為「糖尿」。鄧子聰醫師指出,想像一下假設腎臟一直泡在糖水裡面,當然會出現問題!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腎臟病變的時候,除了定期追蹤腎功能與尿蛋白,控制血糖也是預防腎臟功能惡化的重點之一。

 

除了穩定血糖,要保護已經受損的腎臟,正確使用藥物是關鍵!鄧子聰醫師表示,目前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有「四大藥物支柱」:

第一根支柱是「ACEI或ARB」,這類藥物可抑制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降低腎小球壓力、減少蛋白尿,能降低腎臟負擔、延緩腎功能惡化,是傳統治療的基石。

第二根支柱是SGLT2 抑制劑,這類口服藥不僅降血糖,更能直接保護心腎。研究證實可顯著降低腎功能下降、洗腎及心衰竭的風險,是目前糖尿病腎病變的核心治療選擇。

第三根支柱是新型藥物Finerenone,能減少腎臟發炎與纖維化,在延緩腎病進展的同時,還可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兼具心腎保護效果。

最後一根支柱就是俗稱「瘦瘦針」的 GLP-1 促效劑,雖然相較於前面三根支柱來說,腎臟保護效果較為間接,但對合併有肥胖、心血管疾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病友來說,除了幫助血糖管理與減重,目前初步發現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作用,達到「心腎共護」的目標。

 

糖尿病造成的腎臟病變是長期累積的過程,許多病友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直到出現倦怠、腳踝腫脹或「泡泡尿」等症狀時,才驚覺腎功能早已受損。鄧子聰醫師強調,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已邁入「四大藥物整合」時代,透過藥物的互補協同,有機會大幅延緩洗腎、降低心血管風險。鄧子聰醫師也提醒,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一定要與醫師討論,共同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才能有效守護腎臟與心臟健康,並且所有藥物要在醫師評估下調整使用,切勿自行購買或停藥。

 

除了藥物之外,鄧子聰醫師表示,延緩腎功能惡化最有效、CP值最高的方式,就是保持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現代人飲食精緻、外食頻繁,大部分人遇到的營養問題會是過剩與失衡。鄧子聰醫師建議,在飲食方面可以選擇以天然的原形食物為主,減少加工食品攝取,避免增加腎臟負擔;而運動也不是一定要到健身房,例如餐後散步,就有助於維持血糖平穩,對於糖尿病病友來說尤為重要。

 

「醫師,吃了這個藥,是不是就要吃一輩子?」臨床上常會遇到民眾很害怕吃藥要吃一輩子,鄧子聰醫師分享,現代人大多都很願意吃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其實這些道理很相似,都是希望能讓身體更健康,所以,他常常跟病友分享,如果已經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等代謝症候群困擾,知道這個藥物對身體有幫助的話,那就更應該要好好吃,也就是遵照醫療指示使用,搭配規律就醫,定期進行抽血與尿液檢查,才能有效治療腎臟病變、延緩腎臟功能退化,進而降低洗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