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整形外科郭彥辰醫師進行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童綜合醫院提供
90歲陳姓阿嬤,多年前曾罹患子宮頸癌進行子宮切除以及骨盆淋巴結廓清手術治療,手術雖然順利,但術後不久右下肢就開始出現日益加重的水腫狀況。右下肢腫脹而疼痛,行走也開始出現困難,卻一直無法改善也求助無門。最近因為跌倒造成右側股骨頸骨折,到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進行手術,術後患部雖然復原良好,卻因為長期的右下肢淋巴水腫嚴重而無法正常復健,恐導致未來行走困難甚至可能長期臥床的情況發生。
整形外科郭彥辰醫師檢查評估後,建議可進行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先在水腫的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最新式的特殊近紅外線螢光成像系統定位及找出淋巴管後,藉由超高倍顯微鏡輔助,再以比頭髮還細、直徑約0.03mm的特殊手術縫線將直徑不到0.8mm的淋巴管與小靜脈做吻合,重新建立淋巴液回流之替代道路。患者術後復原良好,術後回診時不僅可以自己走入診間,並且原本比左下肢腫脹近三倍大的右下肢也已大幅改善。
阿嬤回診時是自己走進診間,不僅不用再依靠輪椅或是助行器,還很高興的說,因為之前右下肢非常腫脹,因此都只能買寬鬆又大的褲子,已經很久沒有辦法穿合身的褲子,沒想到現在竟然還能穿上這件許多年無法穿的褲子,真的非常高興,也很感謝醫護團隊的治療與照護。
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郭彥辰醫師表示,淋巴水腫可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兩種,原發性多為基因的異常而造成淋巴系統之缺損所造成,續發性則是後天因為癌症治療、創傷或感染等因素所造成,而其中最常見的是癌症治療,包括任何惡性腫瘤治療手術及術後的放射治療或化學標靶藥物治療等,常見於乳癌、泌尿生殖系統癌症及婦科相關癌症。
此個案患者為子宮頸癌手術治療影響了骨盆腔的淋巴結,導致下肢含大分子和高量蛋白質的淋巴液無法正常回流而堆積在肌膜層以上的細胞間質中,進而引起下肢的腫脹,還出現了疼痛與影響關節活動甚至造成反覆感染發炎等症狀,屢次發炎後,皮膚及皮下組織經常變得很厚,最後變成如象腿一般的象皮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及外觀,嚴重時可能引發壞死性筋膜炎甚至敗血症,需要面臨截肢拯救生命的風險。
郭彥辰醫師指出,傳統的淋巴水腫手術治療都是等到患部非常嚴重時再進行大規模切除病變組織及植皮重建手術,不僅傷口非常大且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對患者而言身心靈都是巨大的煎熬。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則是治療淋巴水腫的一種新式微創手術,因為手術傷口小(每個切口平均約1.5到2公分)、破壞性小(傷口深度僅至皮下組織層)、恢復期短,術後可下床,且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新增額外傷口,能大幅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與品質。
童醫院陸續引進了新型的近紅外線螢光成像系統、超顯微手術專用器械及新型的超高倍顯微鏡等設備。此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是在超高倍(放大超過30倍以上)顯微鏡下進行,醫師透過專業技術將患處直徑約0.02至0.08公分不等的淋巴管定位且分離出來後,透過極細微、比頭髮更細的超顯微手術專用縫線精密接合至鄰近的小靜脈,為患肢建立多個生理性引流,讓滯留於肢體造成水腫的淋巴液因壓力差分流至靜脈系統,進而改善肢體腫脹問題,重新開闢另一個新的替代通道讓淋巴液回流(如繞道手術的概念)。
淋巴水腫的病程,短則癌症手術後數個月即發生,長則可達數十年,加上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多半不自覺或是未接受正確的檢查評估而忽略掉治療的良機。根據統計,目前因各式原因承受淋巴水腫困擾的民眾其實很多,但許多都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且進行積極治療而造成生活上的痛苦與不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健康。
郭彥辰醫師呼籲,目前研究指出越初期的淋巴水腫患者早期進行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其預後成效最佳,因此民眾若有疑似淋巴水腫問題時,應儘早尋求專科醫師的診療與評估,避免症狀日漸惡化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反覆感染而造成軟組織潰爛纖維化硬化等不可逆的情況。早期建立正確的診斷,及早接受正確的治療方式,才不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