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何謂媽媽手

2016-03-23 15:55:35

 

何謂「媽媽手」?

郭綜合醫院 復健科主任陳柏宏醫師撰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一、何謂「媽媽手」? 
 「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它是指位於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

二、什麼人容易得「媽媽手」? 
 「媽媽手」常見於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之婦女,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而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 「媽媽手」。  
 然而,「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若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此一病症。其他行業中,如果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也可能得到此症。例如: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把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屬於高危險群。 
三、「媽媽手」有什麼症狀? 
 主要症狀是大拇指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一旦發生粘黏,會出現緊繃的感覺,大拇指活動時會被「卡住」,甚至可觸摸到凸起的腫塊。

四、如何診斷「媽媽手」? 
「媽媽手」的診斷主要依詳細的病史及理學檢查作診斷,典型的理學檢查為,也就是將大拇指作內收及向尺側(小指側)屈曲時,會引起疼痛症狀。至於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有助於排除其他疾病。

五、「媽媽手」之 鑑別診斷 
容易與「媽媽手」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有:
(一)手腕關節之退化性關節炎
(二)手腕月狀骨病變
(三)腕隧道症候群
(四)頸部神經壓迫

六、如何治療 「媽媽手」? 
 在急性發作時,必須讓手作適當的休息,減少進一步的傷害。臨床上可使用特製的輔具(經由職能治療師依病患本身的手型而塑造的),一方面將手腕及大拇指固定於最自然的位置,一方面又不會影響其餘四指之活動。
 口服抗發炎藥物有止痛消腫的效果,加上適當的物理治療,更病程縮短。物理治療包括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如果以上效果不明顯,則可考慮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

七、如何預防「媽媽手」復發? 
(一)無論單手或雙手在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成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二)哺育母乳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
(三)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覆的動作。
(四)工作時,必須注意用力方式不當。
(五)疼痛症狀消失後,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手腕凸出腱鞘囊腫 腕關節鏡復發率低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王韋智醫師。 腱鞘囊腫是一種常見於手腕或手指關節旁的良性腫塊,一名13歲國中生,左手手腕無法靈活活動長達半年,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最近感到劇烈疼痛。經以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手術約20分鐘,經過兩週時間,手腕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