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中醫藥膳

2016-03-23 17:12:38

中醫美容藥膳

嘉義基督教醫院 中醫科 吳蓉茹醫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女人,莫不希望擁有水嫩白皙無暇的肌膚。皮膚的好壞除了與遺傳有關外,還與全身的營養狀況及外界環境如化學、物理、陽光等刺激有關。

   中醫認為,五臟氣血的盛衰,直接關係到面貌的榮枯。若臟腑功能失調,精氣衰弱,反映在臉上則是黯淡無光,甚至產生斑點及其他皮膚疾病,只有身體健康,氣血流暢,肌膚有所養而光澤柔嫩,容貌才不易衰老,鬚髮才不致早白。

   與皮膚關係最為密切的臟腑為肝、脾、腎及肺臟。壓力大,容易緊張、發怒的人,易傷及肝臟,導致肝氣鬱結,呈現偏黃的臉色。飲食失調或易憂慮的人,脾臟容易損傷,運作不暢,氣血生化不足,而出現蒼白、黯淡的膚色,<千金要方>記述:"便難之人,其面多晦",中醫也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便秘會令毒素留存體內,表現在面部則是膚質晦暗,易生斑點、青春痘。

女性的皮膚狀況與月經正常與否也有密切的關係,另外,服用避孕藥及懷孕的婦女,由於賀爾蒙的改變,也易生斑點。所以,要讓皮膚變好,最基本的工作,還是要把身體調養好。

當然,要讓皮膚變好,保養上有許多事項都要注意:

1.徹底做好清潔與防曬的工作

2.生活作息規律,要有充足睡眠,不熬夜

3.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4.不抽煙、不喝酒、咖啡及濃茶

5.避免吃油炸、燒烤的食物

6.盡量抽空做運動

7.適當的情緒紓解,保持愉快的心情

8.重視基礎保養

    在外用方面,可使用中藥美白敷面粉,加鮮奶或蛋白或蜂蜜調勻後敷臉。持之以恆,皆可達到美白、淡斑的效果。

除了外敷,要讓皮膚變得美美的,也可從食療著手。

一、薏米百合粥:

1.組成:薏苡仁30克,百合6克

2.用法:薏仁、百合淘洗後溫水浸泡20分鐘,煮沸後微火煮1小時即成,早晚空腹食用,可加適量糖或蜂蜜調味。

3.說明:薏苡仁能清熱利濕,加上百合則有補益潤澤養顏的美容效果,又可作治療影響美容的扁平疣、痤瘡、雀斑的輔助療法。

二、潤膚雞絲湯:

1.組成:雞肉100克、雞蛋1個、玉米、調味料、水適量

2.用法:用刀背把雞肉拍爛,撕成絲,雞蛋和適量玉米

一起放入鍋內,加水,小火慢慢煮至熟。

3.說明:經常服用,可使皮膚潤澤柔軟,富有彈性。

    中醫美容特別強調整體觀,內服藥物、食物,配合外敷、按摩等方法以調和臟腑,氣血通暢,達到身體健康、延緩老化,青春永駐的目的。

更年期藥膳--吳蓉茹醫師

☆桑椹糯米粥:材料~桑椹三十克、糯米五十克,冰糖適量。

作法~將桑椹與糯米放入鍋內洗淨,加水1000毫升煮粥,粥熟後加

適量冰糖調味,早晨溫熱空腹服食,每日一次,可常服食。

☆核桃粥:材料~白米六十克、核桃仁二十克、芡實十五克、蓮子十五克。

作法~幾味藥材洗淨備用,加水1000毫升煮粥服食,每晚一次,可常服。

☆甘麥大棗湯:材料~浮小麥十五克、紅棗三十克、甘草六克。

作法~以水煎煮,不拘量,不拘時間服食,可連服一個月,有較明顯

的療效。

☆百合飲:材料~百合四十五克,蜂蜜適量。

作法~百合煮熟加蜂蜜適量服食,每晚一次。

 如何坐月子--談產後中醫調理    吳蓉茹醫師

       近年來,報章雜誌常看到不少有關坐月子的報導,坊間也可以看到一些有關坐月子的書籍,『坐月子中心』也紛紛應運而生。許多人不禁有這樣的疑問:現代人普遍營養充足,產後還需要坐月子嗎?坐月子除了印象中要喝生化湯、吃麻油雞,不能洗頭,不能喝水……等等,到底還做些什麼呢?坐月子期間該如何服用中藥?又該遵守那些禁忌呢?且讓我們一一為您解答。

『產後需要坐月子嗎?』相信許多婦女都有這樣的疑問,答案是需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懷孕過程中,胎兒的成長對孕婦來說,是很大的耗損。而在分娩時,產婦因為用力、出汗及大量血液的流失,造成氣血虧虛,抵抗力減弱,而有「產後百骸空虛」之說。應注意產後調補,若生活起居稍有不慎,極易引起產後疾病。

    依據醫學臨床證實,許多女性在生產或流產後,都沒有好好坐月子,以致於日後常有頭暈、頭痛、肩背痛、腰痠、容易感冒、疲倦、月經不調、黑斑、掉頭髮、手足冰冷、白帶多……等等症狀。所以產婦千萬不可輕忽坐月子的重要,這是女性調理體質的一大契機,月子坐得好,可幫助產婦回復健康調和的生活。

怎麼樣才算是正確的坐月子呢?真正的坐月子應該包括藥補、食補及生活起居的調攝。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女性產後的體質屬「多虛多瘀」,藥補的特點即是「袪瘀補虛」,又可分兩個階段:袪瘀即是促進子宮收縮,袪除子宮瘀血,生化湯為代表方。

    生化湯的組成為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其作用為調節子宮收縮以排除子宮內未剝離的黏膜或血塊,幫助惡露排出,防止產褥感染,活血袪瘀可預防血栓形成,幫助子宮復舊減少宮縮腹痛。一般於產後即服用3-5帖,最多不超過7帖。生化湯雖然是一個普遍的藥,但還是須由醫師辨証處方後再服用,因為醫師會針對產婦惡露,子宮收縮情形及全身症狀在生化湯的劑量、藥物、帖數上作增減,以使之發揮最大效用。有些婦女以為中藥調理就是吃一個月的生化湯,結果反而導致出血不止,這都是不正確的。

待惡露排出順暢,即可補虛,也就是調補身體。調補的藥物以補氣養血為主,再加上補腎壯筋骨的藥,並視產婦體質的不同而作增減。每位產婦體質不同,產後症狀也有差異,所以坐月子期間所服用的補藥也不盡相同,如果藥不對症反而徒增副作用,所以應遵照醫師診察處方再服用中藥。

    食補以營養均衡的膳食為原則。一般所熟知的麻油雞是一道營養價值極高的膳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質。其中麻油含有多量不飽和脂肪酸,經體內生化代謝成前列腺素,可幫助子宮收縮。雞肉可提供豐富的蛋白質,促進組織再生。生姜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及調味,促進食慾的作用。酒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一般用米酒,至於全酒或半水酒,則可依個人喜好加減) 。自然產者在產後七天,剖腹產者於產後二週才開始吃麻油雞。傷口若有紅腫疼痛時,禁食麻油及酒煮食物。麻油雞較缺乏纖維素及維生素,所以產婦應多吃蔬菜水果,使營養均衡及避免便秘。

若是怕油膩或是吃麻油雞會拉肚子的產婦,可改吃鱸魚湯、鯽魚湯。其他如香菇雞湯、四神燉排骨,杜仲腰仔湯…..等,都可嚐試變化不同的口味。食物要煮熟食用,避免吃生冷的蔬果,如:飲料、冰品、梨子、柚子、西瓜、橘子、蕃茄、苦瓜、大白菜、竹筍……等。烤、炸、辣的食物亦少吃為宜。

    生活起居上應注意不碰冷水,禁吹冷風,多休息,禁提重物,定時排便,注意陰部、肛門清潔,避免眼睛疲勞,保持愉快的心情。至於不能洗頭,不能喝水的禁忌則有所修正,可用溫水洗頭,但應儘快吹乾;亦可喝適量的溫開水。

    相信每位女性朋友,不管是正常生產或流產,若能正確的坐月子,必能使您回復青春、美麗,並擁有健康而調和的生活。

你累了嗎--吳蓉茹醫師

   隨著景氣低迷,物價高漲,企業減薪、裁員等問題,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指數不斷升高,許多人常感到疲勞,怎麼睡都睡不飽。疲勞是正常的生理反應,經過適當的休息,多數人會消除部分疲勞。但若不論如何休息,還是感到疲累不堪,則要檢查有無其他生理問題。如果做了一些檢查後,還找不出確實的病因,小心你可能患了「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

本病好發於20~50歲的上班族,「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1. 維持六個月以上,無法因休息而紓解的疲勞感。
2. 疲勞嚴重程度使活動力至少降低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上。
3. 沒有合併可以解釋疲勞原因的慢性病。

   除以上三項主要條件外,還需要符合以下十個次要條件中的六項以上。 
1. 低度發燒(體溫不超過38.5゜C)或畏寒。2. 喉嚨痛(非化膿性咽炎)。3.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4. 無法解釋的全身肌肉無力。5. 肌肉酸痛。6. 從事過去可以勝任的活動會產生持續24小時以上之全身疲倦感。7. 廣泛性頭痛。8. 遊走性的非發炎性關節痛。9. 出現精神或神經症狀(如:畏光、暫時性視盲、健忘、躁動不安、思考力衰退、無法集中精神、憂鬱等)。10. 睡眠障礙(嗜睡或失眠)。

   中醫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屬中醫“虚勞”、“鬱證”、“不寐”等範疇,本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情志因素有關。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不規律、長期的精神心理壓力及過度勞累造成的肝鬱氣滯、脾腎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機。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結合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臨床表現,分別採用不同治療方法:
 A.中藥治療辨證分型:
1.肝鬱氣滯型:常見於個性緊張者,主要表現為過度思考或推理記憶、胸悶、健忘、失眠、多夢、心悸、煩躁易怒、口乾口苦、頭脹、頭痛。 
2.肝腎陰虛型:常見於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加班的族群,主要表現為口乾舌紅、掌心發熱,面部潮紅、失眠多夢、眩暈頭痛、耳鳴、眼睛酸澀、筋骨酸軟。
3.脾肺氣虛型:表現為面色較白或萎黃、講話有氣無力、四肢無力、食慾不振、便軟。 
 B.針灸療法:以百會、內關、足三里、合谷為主穴,再隨症加減治療之。

C.藥膳療法:

1.人參玫瑰茶:人參可提振精神,延緩老化,玫瑰能安神。

人參(或西洋參)3~5片,玫瑰花和紅棗適量,以熱水沖泡,趁熱飲用。

2.甘麥大棗茶:適用於煩躁,失眠、健忘、心悸的患者。

甘草2~3片,浮小麥、紅棗各3錢,以熱水沖泡飲用。

D.其他療法:氣功、瑜珈、太極拳及靜坐等活動,對放鬆、緩解緊張情緒都有一定的效果。

中醫的治療注重整體,依據不同體質辨證論治,選方用藥靈活,且能標本兼顧,改善患者的疲勞。

痛經--吳蓉茹醫師

    痛經是指婦女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出現小腹疼痛或痛連腰薦的一種常見症狀。一半以上的婦女有過月經疼痛的困擾,須靠止痛藥或止痛針來解決痛苦,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

    現代醫學將痛經分成兩大類:即原發性痛經與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是指骨盆腔內無特殊病變的痛經,通常在初經後的一、二年就出現痛經。其原因為子宮製造過多的前列腺素,引起子宮強烈收縮及子宮血流減少,導致子宮缺血,而引起痙攣性絞痛,甚至牽引至下背或大腿。原發性痛經通常在月經前或月經開始發作,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疼痛主要在下腹部,有時可伴有噁心、嘔吐、頭痛、眩暈、腹瀉、倦怠、神經質等症狀。

    續發性痛經是指骨盆腔內有病變所導致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卵巢腫瘤、骨盆腔充血等,要詳細問診及檢查,才能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中醫認為婦女在經期及月經前後,生理上氣血較平時變化急驟,臨床上須由疼痛的時間、部位、性質及月經情況,本身體質與舌診、脈診,依中醫辨証論治,而將痛經分為虛實二型。虛證又分氣血虛弱及肝腎虧損,症狀發於月經將乾淨或結束後,治療上須補肝腎氣血。實證又分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溼熱下注等,痛經發生於月經前或經期,治療上須活血化瘀、溫經暖宮、清熱利溼,使經血順暢排出,減輕疼痛。

痛經的治療應在月經前一週即開始服藥,體質虛弱者則平時持續調養。平時生活應規律,避免勞累、適度運動,少吃冰冷、辛辣食物、保持愉快的心情。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醫療法--吳蓉茹醫師

子宮內膜異位是國內婦女經常罹患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在台灣800萬生育年齡女性中,有2~5%的人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換言之,有20~40萬的女性受到此病的侵襲。實際人數應該更多,因為這2~5%是有明顯症狀,且經過診斷與治療的,還有部份患者是潛在、尚未被發現的。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若長在卵巢內,則形成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腺肌症。

    子宮內膜異位在臨床上的主要症狀是經痛、不孕和性交疼痛。異位的子宮內膜大部分侷限在骨盆腔內,但也有少數患者其子宮內膜異位於膀胱或直腸,因而發生月經期的頻尿、血尿、便意頻頻、甚至於大便帶血等。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中醫學上並無特定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應屬痛經、癥癥、不孕、月經不調等範疇。在中醫之病因,病機及治療上可分為四種:

( 一 ) 寒凝血瘀:治療方法以溫陽活血化瘀為主。

( 二 ) 氣滯血瘀:治療方法以活血化瘀佐以理氣為主。

( 三 ) 氣虛血瘀:治療方法以補氣活血化瘀為主。

( 四 ) 熱鬱血瘀:治療方法以活血化瘀佐以清熱解毒。

    中醫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是採取「辨證論治」方式,因此,同樣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卻因每個人體質證型不同,藥方即有所不同。許多中藥可改變血液的黏稠程度和循環狀態,達到抑制病灶的功效,所以如果能配合服用中藥,則不論是已開刀或未開刀患者,皆可改善不適症狀。

    平時三餐飲食,食物以溫熱為主。不要喝冰冷飲,蔬果中的苦瓜、冬瓜、絲瓜、大白菜、蓮藕、白蘿蔔、西瓜、橘子、柚子、葡萄柚、蕃茄、水梨、哈蜜瓜、生菜沙拉、生菜汁、青草茶、椰子汁、仙草茶等較涼性的食物也最好避免。此外動物脂肪的烹飪油含有較多的omega-6脂肪酸,這些omega-6脂肪酸正是造成痛經的元兇---PGE2、PGF2α合成所需的物質,因此鹽酥雞、炸雞、薯條、漢堡等最好少吃。緩解痛經常見的飲食治療包括有酒、熱飲、高鈣低脂的飲食、豆類食物等。在月經來前,不妨飲用黑糖和老薑煮的薑茶,黑糖能活血,薑是熱性的食物,不但能治病,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渾身冒汗,舒暢無比。或煮黑糖紅豆湯,其中黑糖活血,加上紅豆補血,故婦女月經來時或前後,吃一些黑糖紅豆湯,會讓經期更順並減少疼痛。平時適度運動以及氣功、太極拳等修煉,對於預防或是減緩子宮內膜異位症皆有所幫助。但是若內膜異位的囊腫已很大,或是經痛甚為嚴重,則最好的方式仍是找合格專科醫師診治,千萬不可隨便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秘方。

更年期症後群的中醫療法--吳蓉茹醫師

    更年期採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安全性,醫界一直有許多爭論。事實上,中醫可以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更年期症候群,提供婦女朋友另一種選擇。    

    一般來說,女性在45歲後,因卵巢功能逐漸退化之,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進而產生更年期症候群。更年期常見的症狀有---突然感到臉部潮紅發熱、出汗、或伴有心悸、頭暈、胸悶等症狀。精神方面則常見情緒不定、易激動、緊張、多慮、神經過敏、抑鬱、失眠、倦怠感等、皮膚乾燥失去彈性、乳房萎縮下垂、陰道乾燥造成性交疼痛、陰部發炎、搔癢、頻尿,以及骨質疏鬆引起的腰痠、背痛、駝背、骨折,也會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   

    從中醫的學理來看,「肝、脾、腎」三個臟腑和女性關係密切。「脾胃」具有生血、統血、攝血功能,女性的月經是氣血生化而成的,因此脾胃的盛衰,可以直接影響月經的變化。「肝」具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肝氣的逆亂(例如情緒控制不當,引發身體的不適)和肝血的虛實,都可以影響月經的紊亂和有無。而「腎氣」的盛衰(中醫所指的腎,非西醫所指的腎臟),更和身體的生長、發育、衰老、月經的產生和斷絕有重要的關係。

¤中醫治療更年期症候群,是根據病人體質及症狀分型治療:

1.腎陰虛型:

  頭目昏眩、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口乾、烘熱汗出、手足心熱、腰膝痠軟、舌質紅少苔、脈弦細而數。

  治以滋補腎陰為主。

2.腎陽虛型:

  面色晦暗、精神萎糜、喜溫惡寒、腰痠、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小腹有冷感、舌淡胖、脈沈遲。

  治宜溫腎壯陽為主。

3.肝鬱氣滯型:

  胸悶、氣短、煩躁、焦慮、緊張易怒、失眠、多夢、胃脹痛、口乾。

  治宜疏肝理氣。

    此外還有其他型及混合型的診斷,可以就近請教中醫師。相信服用適當的中藥、適量的運動,再注意加強飲食中鈣質的攝取,例如一天一杯牛奶、減少抽煙或喝酒,可有效增加骨質的密度。中藥的「健步丸」、「龜鹿二仙膠」也可以改善骨質疏鬆的情形。適當的心理建設,多安排休閒娛樂活動,更年期一樣可以過得多采多姿。

過敏性鼻炎的中醫療法--吳蓉茹醫師

時序已入冬,許多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易在此時發病。常見於早晚氣溫較低,進冷氣房、空氣污染、或接觸環境中的過敏原時發作。其典型的症狀是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嗅覺遲鈍、鼻癢、甚至眼睛癢。因鼻腔周圍循環不好,而易有黑眼圈。除鼻子不適的症狀外,也可見頭暈、頭痛、注意力無法集中。

    過敏性鼻炎相當於中醫所說的「鼻鼽」。中醫認為過敏是因肺、脾、腎三臟臟腑功能失調,加上外感風寒,異氣之邪侵襲鼻竅所致。根據臨床症狀與體質,加以辨証分型,可分肺虛受邪、脾肺氣虛,肺腎兩虛三個証型,而給予益肺、健脾、補腎藥物。除了內服藥物之外,亦可配合針炙治療,針炙有通調經氣,宣通鼻竅的作用,可緩解鼻塞的不適症狀,及調節身體的免疫功能。過敏性鼻炎患者平時可做穴道按摩的自我保健。亦即將雙手搓熱,以兩手食指按摩鼻翼兩側及鼻翼附近的迎香穴,和雙手虎口的合谷穴,皆可減輕鼻炎的症狀。

    而在食療方面,可以西洋參或東洋參、黃耆各三錢,以沸水沖泡後,當開水飲用。此方有補氣養肺,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的功效,但有感冒、發燒時則不可服用。過敏性鼻炎是環境與體質的交互影響所致,平時應儘量避開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定期清洗寢具、冷氣過濾網、家中不養寵物、不擺置絨毛充填玩具、室內勿用地毯。

      過敏性鼻炎患者的保健之道應從強化自身體質著手,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少吃冰冷及酒等刺激物,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使血管收縮,改善鼻塞症狀,亦可增加免疫力。晨起及出門時應戴口罩,保護鼻黏膜,避免冷空氣及煙塵刺激。過敏性鼻炎不易根治,所以需有耐心服藥〈約三個月至半年〉,症狀皆可明顯改善。

吃什麼不怕冷--吳蓉茹醫師

時序已入冬,許多人都有手腳冰冷的情形,不僅與氣候寒冷有關,與個人的體質更是關係密切。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怕冷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

1.缺鐵的人由於血紅素較少,影響了血液的攜氧能力,導致組織能量代謝發生了障礙,人會因產生的熱量不足而感到異常寒冷。

2.甲狀腺素分泌不足時,血液循環減慢,產熱不足,就會比較怕冷。

3.血壓低的人末梢血液循環不足,人體組織同樣得不到足夠的氧和能量,也會畏寒。

所以,在飲食上應多吃瘦肉、魚、豆類、香菇、黑木耳等富含鐵和碘的食物。還要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多攝入含碘豐富的海帶、魚蝦、牡蠣等能促進體內甲狀腺素的合成。另外,睡前喝一小杯紅酒;培養運動的習慣,皆可改善身體的血液循環,機體抵禦寒冷的能力會逐漸增強。  

中醫是從陽氣不足的角度來解釋怕冷。人體是陰血和陽氣平衡的整體,在陰陽平衡的情況下是健康的,可是如果一方下降,人就會有不良的反應。怕冷其實是「陽虛生內寒」的結果,表現在身體上就是禦寒能力差,即使穿的比別人多仍然手腳冰涼。要消除寒冷的感覺,除了進行飲食調理和耐寒鍛煉外,還應針對個人體質來調理。以下食療可供參考:

中醫食療:1.黃耆三錢、黨蔘三錢泡熱開水。

          2.桂圓肉三錢、紅棗五枚、阿膠二錢沖泡熱開水。

          3.歸耆湯:當歸二錢、黃耆四錢、桂枝二錢、生薑二片,加適量水,大火滾後轉小火煮十分鐘,放入虱目魚或排骨或雞腿,再煮五分鐘。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需要針對不同的原因來調理,不可自己亂服補藥,否則可能出現上火這類不對症的現象,如:口乾。若想通過吃補藥彌補陽氣不足的病人,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祝福大家有個暖暖的冬天!

只要青春不要痘--吳蓉茹醫師

青春痘又稱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一種慢性皮膚病。引起青春痘的原因很多,

例如:

1、青春期內分泌改變,體內產生較多雄性激素,使皮脂腺分泌旺盛,阻塞毛囊,

   此時若有細菌侵入,就會引起發炎、形成青春痘。

2、女性在月經來臨前,痘痘會長得較多,也是因月經期間雄性激素旺盛、或經

   前黃體激素增加所致。

3、藥物:例如含類固醇或碘的藥物。

4、其他:如個人體質、睡眠(熬夜、睡眠不足)、情緒(緊張、壓力)、飲食(吃太多

   辛辣、油炸食物或甜食)、便秘、水份攝取不足。

    中醫治療青春痘是依「望、聞、問、切」四診來做整體治療。一般人也可由

青春痘的生長部位,了解本身的體質。例如:長在額頭屬心火旺;長在鼻子周圍

屬肺熱盛;長在兩頰與肝膽有關;長在下巴與腎有關。

青春痘的食療,主要以清熱利溼為主,例如:

1、綠豆薏仁湯:綠豆300克,薏仁50克,再加適量冰糖煮成粥,為三日量。

2、銀花甘草茶:金銀花30克,生甘草10克,煎煮成2公升,代茶飲用,為一日量。

青春痘的患者平常須要注意:

1、勿用手擠壓、以免感染或留下疤痕。

2、避免濃粧、徹底卸妝及清潔。

3、常換洗枕頭套、毛巾及口罩。

4、避免過度曝曬陽光。

5、養成規律的生活、睡眠要充足。

6、保持情緒穩定、學習鬆弛精神緊張與壓力。

7、選用無刺激性的肥皂洗臉、每天至少洗臉三次(早、午、晚)。

8、每天喝充足的開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祕。

9、避免高脂肪、高熱量及刺激性的食物,如:巧克力、花生、豆類、甜食、辛辣、油炸食物、

   咖啡等。

青春痘的治療約需兩至三個月才具療效,若病人過於煩惱或心急,頻頻換醫師、更換藥物,以致事倍功半,徒然浪費金錢與心力,所以治療青春痘一定要遵從醫師指示,耐心服用藥物、控制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能達到「只要青春,不要痘」的效果。

憂鬱症的中醫療法 --吳蓉茹醫師

憂鬱症、癌症、愛滋病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現代化生活步調日益緊張,工作壓力也愈來愈大,憂鬱症病患有攀升的趨勢。憂鬱症起因是大腦中化學物質不平衡,加上其他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干擾,導致憂鬱症發作。 
    可誘發憂鬱症的因素包括:失業、失去摯愛親人或朋友、受壓或患病、濫用藥物或酗酒、某些治療藥物,如類固醇及降血壓藥等治療,此外,憂鬱症亦可在沒有明顯因素下形成。若連續2星期出現下列5項或以上症狀,便有可能患上憂鬱症:1.情緒低落2.對事物失去興趣或無法享受3.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4.失眠或嗜睡5.激動不安或遲緩呆滯6.缺乏動力7.覺得自己是無用、沒有價值的人8.精神不集中9.重複地有死亡念頭。

憂鬱症屬於中醫“鬱證”範疇,在“失眠”、“善忘”、“癲證”、“百合病”、“梅核氣”等論述中亦有記載。一般認為其病因多與七情刺激有關,病機多為肝失疏泄,氣機鬱滯,日久鬱而化火,導致氣、血、痰、濕、食等諸鬱,引起臟腑失和、陰陽失調,心神失養而發病。
    憂鬱症的證治分類:
   一、肝氣鬱結:症狀為精神鬱悶、情緒不寧、喜歡嘆息、煩躁焦慮、夜不入寐,多做惡夢,胃納呆,大便不爽、胸悶、少腹痛或脇肋脹痛、噁心噯氣、婦女月經不調、經前乳房脹痛、乳房腫塊。

二、肝鬱脾虛:症狀為情緒憂鬱,頭暈神疲,記憶力減退,心悸少寐,多夢易驚,四肢沉重少動,納呆便溏,月經不調,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弦滑。

三、肝鬱化火:症狀為性情急躁容易發怒、頭痛、眼睛紅、欲嘔、胃酸過多,口苦口乾,便秘,胸悶脇肋脹痛,舌紅,脈弦數等證。

四、心神失養:臨床表現心神不寧,失眠,記憶力減退,沉默少言,疲乏,時常暗自哭泣。

五、心脾兩虛:症狀為失眠健忘、心悸膽怯,面色不華、頭暈,食慾不振、腹脹、易腹瀉、思慮過多,神疲懶言,舌質淡,脈細弱。

    人若常以負面思考的方式,總是從不好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及周遭事物、甚至對未來的期待,就容易身陷在憂鬱的漩渦。人難免都會有不如意的時刻,遇到困境時,應該採取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態度。「快快樂樂過一天,煩煩惱惱也是過一天」,日子要如何過,自己是可以決定的,這種決定端賴你用那一種思考方式去看待生活的種種。快樂與憂鬱,往往也正是這樣的一念之間。

    倘若症狀輕微,不妨嘗試以下的自救方法:1.向人傾訴(伴侶、朋友或輔導員)你的感受。2.保持活躍的日常生活,安排戶外活動或多做運動。3.保持正常飲食:進食大量蔬果,確保飲食均衡。4.避免吸煙、飲酒及濫用藥物。這些東西不但不會使你精神好轉,反會令你情緒更低落。5.爭取休息。如果可行的話,放下日常工作數天。6.透過運動、冥想、瑜珈或按摩鬆弛一下。

    目前憂鬱證之患者時常會同時就診中醫及西醫,我們可從西醫較為清楚的診斷標準來評估病患所處之憂鬱狀態,若屬輕度憂鬱患者,而病人也不願意接受西藥治療時,可經中醫的辨症論治後,採中藥治療搭配心理治療。原則上,從中醫的角度依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來治療各類型的憂鬱疾患,必要時可配合精神科少量治療劑量的精神藥物及心理治療,中西醫互相配合,可讓病患的服藥順從度增加,讓生理較快恢復常態、工作、社交、學習能力不受影響。

妳的月經正常嗎--吳蓉茹醫師

    月經的問題常困擾許多婦女,門診中求診的女性朋友,常會提到月經不順,不是提前,就是延後,在探討月經的問題時,我們應該要先了解什麼是正常的月經。

    月經應有其正常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與經質。若有異常,則稱為月經失調。月經的周期與經期應以出血第一天算起,而不是結束的那一天才開始算。兩次月經相隔的時間稱月經周期,大多為 28~ 30天,有時因考試、壓力、環境變化,造成月經周期改變,若提前或延後不超過7天,仍屬正常範圍,所以正常月經周期不應少於21天,也不應超過35天。

    經期是指出血的持續時間,正常者應為3~7天,一般多為4~5天,第一天經量稍少,第二、三天較多,第四、五天減少,若是持續十幾天,甚至整個月都在出血,則屬不正常。

    月經的總量約50~80毫升。如果月經只來一、二天,且用沒幾片衛生棉就結束,即屬不正常。或是出血量太多,每次月經來,都要用產褥墊,人亦感覺頭暈眼花,全身無力,面色蒼白,也屬異常。

    經色多為暗紅,剛開始顏色較淡,而後逐漸加深,最後又呈淡紅色。經質應不黏稠也不太稀薄,且不易凝固,若是經質稀薄像水一樣,則屬不正常。

    月經是婦女特有的生理現象。在行經期間,血室正開、邪易入侵,若調攝失宜,每易致病。月經期間應保持外陰、內褲、棉墊的清潔,禁止房事、盆浴及游泳,以避免感染。多休息、勞逸適度,避免受寒。不宜過食辛熱寒涼之物,保持心情舒暢,都可減輕經期的不適感。

    中醫對於月經失調的治療,有補益氣血、清熱涼血、健脾理氣、疏肝解鬱、調肝補腎等治法,著重臟腑、氣血、沖任的整體調攝,有其一定的療效。希望女性朋友在忙碌於課業、工作或照顧家庭之時,也應多關心自己的健康。

      祈望大家「月月平安」!

眩暈的中醫療法--吳蓉茹醫師

眩暈是一種自覺症狀,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暈是指頭暈,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不能站立,嚴重者常伴有噁心、嘔吐、汗出,或伴耳鳴,臉色蒼白,甚至昏倒等症狀。

眩暈可以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邊性眩暈兩種。中樞性眩暈的成因乃是小腦及其附近病變造成的,這些病變包括腫瘤、發炎、梗塞以及出血等。周邊性眩暈的原因則是內耳及其附近的病變,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梅尼爾氏症。

  《靈樞‧衛氣篇》有“上虛則眩”之說,明代張景岳提出“無虛不能作眩”的論點,治療眩暈往往以“氣血虧虛”為出發點。在中醫文獻記載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朱丹溪:“無痰不作眩”等古醫書都有記載。而女子每逢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時期,或正值月經期,出現頭目眩暈、視物昏花、伴隨月經週期發作者,又稱為經行眩暈。眩暈症在中醫常見證型有下列幾種:
(一)肝陽上亢:常見頭暈脹痛、面赤、口苦、失眠、耳鳴,容易生氣、且生氣時暈痛加劇,易併有高血壓或自律神經失調,治療重點在平肝潛陽、滋養肝腎。

(二)氣血虧虛:除了感覺頭暈、眼花、心悸、胃口變差外,還伴有失眠、面色蒼白、疲倦無力、懶於說話等現象,較常見於女性及勞心為主的上班族。治療原則以補養氣血,健運脾胃為主。

(三)腎精不足:多見於熬夜勞累及中老年人,會有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腰膝痠軟、遺精、陽萎。如果伴有五心煩熱(胸口及手足心煩熱),是腎陰虛。如果伴隨手腳冰冷嚴重,是屬於腎陽虛。

(四)痰濕中阻:眩暈同時有頭昏重,胸悶、噁心、胃口變差、倦怠或嗜睡。治療原則以燥濕袪痰,健脾和胃為主。

    若針灸則可針百會、風池、合谷、太沖、太溪、三陰交等穴道,或用耳針,手針都可以改善暈眩,但易復發,須配合中藥。

除了要找出真正病因對症求診外,平時應注意事項:

1﹒睡眠要充足,避免過度勞累或熬夜。

2﹒多吃蔬果、低鹽飲食、放鬆心情、適度運動。

3﹒勿食用生冷、刺激的食物,包括冰品、太辣、太甜、油膩、油炸物。
4﹒避免抽煙,喝酒,及過度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

5﹒月經之後,請中醫師為您調理身體、改善體質、補氣養血,滋養肝腎,如此眩暈就不容易找上您。

6﹒眩暈若在服藥治療後,沒有改善或惡化,或伴隨其他臉部,視覺,手腳活動障礙,或有聽力惡化情形,應進一步檢查。

癌症的中醫輔助治療--吳蓉茹醫師

    衛生署最近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第24年居十大死因榜首,平均每14分7秒就有一人死於惡性腫瘤。當診斷發現癌症時,病患到底該尋求何種治療?在罹患惡性腫瘤時,若能同時接受西醫與中醫治療,尤其是病人接受西醫手術或化療、放療的前後,中醫若能提早介入,可大幅降低西藥治療的副作用,增強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並提升病患預後及生活品質。

    現代西醫治癌的潮流,採「多科合作」為主,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以及近幾年已成熟的標靶治療。另外還須加上輔助治療以增強療效,輔助治療除放療、化療、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之外,也需要中醫藥治療,以發揮截長補短的效果。

    接受過放、化療的患者經常表現出口乾、噁心、嘔吐、食欲不振、體質消瘦、乏力、便秘或腹瀉、貧血及機體功能衰弱與惡病質,直接威脅患者生命。臨床研究顯示,透過益氣養血、健脾和胃等扶正培本中藥,確實可以增加和穩定體重、改善食慾以及活動能力指數,改善癌症患者的惡病質狀態,以提高生活品質。

    另外化療期間常存在血球低下的問題,造成嚴重倦怠感及增加感染的危險。中醫透過四君子湯系列,再配合應用許多單味藥如黃耆、雞血藤、補骨脂等,常可以有效提升血球,並進一步改善其他的不適症狀;其他症狀如失眠、癌性疼痛等,都可透過中醫藥或針灸、推拿、按摩的處理而獲致一定的改善。

    中醫的體質調理與調節免疫力,可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增加存活率與存活時間,透過正面思考、正確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養生運動等,讓患者更有信心面對所有治療。目前衛生署亦有腫瘤患者住院中醫會診給付的試辦計畫,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讓更多患者得到更完善的照顧。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快學起來!按摩這4穴道防大腦退化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位於頭頂的百會穴(圖左)和位於腳部的太衝穴(圖右),對於提神、解壓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人類的大腦主宰了從思想到行為所有反應,美國物理學家霍金,就算全身無法動彈,依舊靠著大腦完成多項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研究;只是人的大腦也有使用期限,中醫師教您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