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五年後20%老人需氣切

2016-04-19 20:53:10

五年後約有20%老人需氣切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目前在全國人口中,約有7%是老人,五年後這個數字將攀高至20%。在高齡化社會影響下,一旦老人越多,各項老年疾病更會相對增加。而老人非常容易罹患的呼吸篇疾病,例如呼吸衰竭所需要進行的氣切手術。但是由於照護不當,目前只有5%的氣切病患可以復原,而事實上只要做好氣切照護,復原比例可以到30%;衛福部急需規劃訓練機制未雨綢繆,讓更多家庭成員接受照護訓練,協助氣切病患回歸正常生活。

需要氣切的病患大都是罹患呼吸道疾病所致。以一般正常程序而言,院方會在病癥出現時,先給予吸入式氧氣,若是病人無法自行呼吸則進行插管直接輸氧。但是由於這個治療方式對病人而言相當痛苦,除非是無意識,否則極少人能夠忍受,一旦在短期(1到2週)仍無法移除時,就必須切開氣管供給高濃度氧氣,進入肺部,一方面可免除痛苦,另一方面也維持身體機能。

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劉鴻章表示,根據馬偕的病例數,每年大約有400名新增的氣切病患產生,總合全國氣切數量與老年人口比例,大約是7%,但是這項比例年年升高,尤其是近來空氣品質越來越差,預估到2020年,比例將攀升到20%。

劉鴻章說,目前對氣切病人的照護工作,大都在自家或安養機構進行。照護內容就是定期抽痰、清潔氣切造口、清潔氣切管與避免呼吸道的感染順暢,大約1個月回到醫療院所更換導管即可;這些工作其實不必要有多高深的技術來執行,但是他卻也看過某些在安養機構或是傭人照顧的時候,照顧者粗魯的對待氣切患者,常見的就是抽痰方式不當,不是抽不夠深就是用力過猛,導致氣管受傷,或是清潔不夠徹底,發生細菌感染或瘜肉甚至氣管出血,這都會讓氣切患者受到嚴重的二次傷害,甚至永遠也離不開氣切管;因此目前氣切病人大約只有5%可以擺脫氣切造口,回到正常生活。

劉鴻章強調,事實上對氣切病人的照顧並不困難,只要把上述工作做得徹底,讓身體機能回復,大約有30%的病人是可以擺脫氣切管。政府可以做的是,盡快因應這個可能出現的情況,開辦訓練機制,只要在有提供氣切醫療的院所裡,先統合氣切的家屬或是照顧機構人員接受半天的訓練,來建立完整的氣切照護訓練系統,就可以獲得正確的氣切照顧程序和知識,可以協助患者盡早脫離氣切造口,回復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他把肺膿瘍 送女友當生日禮物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台中報導 一位罹患肺膿瘍的30歲的男性,在右上肺出現一個「心形」的空洞性病灶,當天正是他女友生日,因為已確定不是惡性腫瘤,反而高興地將這X光影像列印出來送給女友,以示愛情堅真。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旭崇表示,經抗生素藥物治療後,該病患的肺膿瘍已經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