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認識椎間盤突出症

2016-03-23 15:52:32

認識椎間盤突出症

全衡診所汪作良醫師

 

甚麼是「椎間盤」 ?

 

整個脊椎由24個椎體所組成。所謂「椎間盤」就是介於各個椎體之間的「軟骨」結構。

椎間盤可承擔上、下椎體之間的壓力,保持兩者之間的緩衝距離,讓椎體之間可以相對地活動,我們的身體才可作種種的動作。在突然承受外力的情況下,椎間盤會有吸震的作用,保護我們的椎體不受傷害。

 

   

 

甚麼是「椎間盤突出症」 ?

 

「椎間盤突出症」是因為在長期久坐或經常搬重物的情況下,椎間盤產生了退化性的改變。它的外環破裂,中間髓核組織(80%是水分)從破裂處突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典型的症狀。

 

  

 

「椎間盤突出症」常發生在腰部及頸部。如果發生在腰部,依照椎間盤壓迫腰椎附近組織的位置,常會造成腰痛、臀痛或下肢疼痛。腰痛、臀痛可能發生在單側或雙側;下肢疼痛則常發生在單側,又叫做「坐骨神經痛」。以上劇痛常會讓人無法久坐與彎腰,在早上起床時尤其嚴重。當神經壓迫嚴重時,除了疼痛之外,還會產生麻刺,甚至麻木、無力等症狀。腰椎的「椎間盤突出症」最怕發生「馬尾症候群」,造成下肢無力、肛門會陰附近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狀。若發生「馬尾症候群」,緊急手術是唯一選擇,以避免神經的永久損傷。

 

「椎間盤突出症」如果發生在頸部,則會依照神經壓迫的程度發生肩頸疼痛或一側上肢疼痛、麻刺,甚至麻木、無力等症狀。同樣讓人動則得痛、苦不堪言。

 

為何會形成「椎間盤突出症」? 

引起病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長期久坐或經常搬重物的情況下,椎間盤的後方韌帶日漸疲弱,一旦有突然的脊椎負荷,例如:快速前彎、旋轉,甚至只是打個噴嚏或咳嗽,或彎腰撿個東西,中間髓核組織就會從破裂處突出,形成所謂「椎間盤突出症」。

 

 

「椎間盤突出症」該如何治療 ?

 

除了發生「馬尾症候群」需緊急手術之外,大多數的病例都不需要開刀。長期追蹤的研究報告也顯示,開刀患者的長期脊椎狀況並沒有比不開刀的患者好。

 

在椎間盤突出症剛發生的最初一週內,是急性發炎期。下床時,病人應先從「仰臥」的姿勢,將身體小心地向無痛的健側「側臥」,即健側在下、痛側在上。再將兩側膝關節彎曲,緩緩把雙腳移到床外,然後慢慢用手肘及手部把上身撐起來,患者便可很容易地坐起。如此可減少腰部屈曲,側轉等不利動作的機會。

「全衡結構療法」(不是一般的整脊),是將錯位的脊椎鬆解對位至正確的位置,療效比傳統的腰椎或頸椎牽引來得好,治療過程也不會疼痛,大多數病例在第一次治療後,症狀即有明顯改善。如能搭配正確的坐姿與體操,效果更加顯著。

   

 

 

  

如何預防「椎間盤突出症」復發?

 

日常生活中患者隨時保持後腰向前微凹(肚子因而微向前凸)的姿勢,絕不彎腰搬重物、坐地板、坐矮凳或抱小孩。甚至咳嗽、打噴嚏等動作也要注意保持後腰向前凹的姿勢。

長時間久坐患者,一定要每半小時起身做操,以免病情惡化或復發。此外,本診所會針對個別病患設計一套客製化鞏固腰椎的運動療法,全程12小時學完,能有效預防復發,

終身受用。

 

本文為友善連結,旨在提供民眾正確之醫療訊息,若有版權侵犯請來電告知。

延伸閱讀

談惱人的骨疣

談惱人的骨疣 ----- 骨刺 臺大醫院 骨科 陳博光醫師撰寫 好醫師新聞網編輯部/整理報導 骨疣就是一般人俗稱的「骨刺 」,事實上,「骨刺」一說是不正確的,因為骨疣乃是年紀大了或用力過猛,導致椎間盤受損或水分減少、彈性消失,椎間體間的距離變短,以致軟骨墊被擠出、堆積在韌帶和椎體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