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 - 名醫會客室/耳悶耳脹 中耳為何會積水 (液)?

2023-01-16 10:09:55

文/陳建志醫師 (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耳鳴門診中,平均每百人中,會有十多人,主訴一耳或兩耳總是感到悶脹(hearing dullness),所聽到聲音,總比之前所聽見的還少一些,彷彿「垂簾聽政」,這些「負相聽覺症狀 (negative hearing symptom)」,大多是傳導性聽障所致。

 

在正常狀態下,耳殼收集聲波,反射進入耳道,通過耳膜,震動聽小骨鏈,傳入內耳,產生聽覺。傳導性聽障專指耳道、耳膜及聽小骨鏈出現問題,該耳需要更大的音量才能傳到內耳耳蝸,產生清晰有效的聽覺。

 

患者就醫後,在準備接受聽力檢查前,醫師均會先檢視耳道及耳膜,處理耳垢栓塞、異物阻塞、外耳道或耳膜炎,若聽力檢查依然呈現傳導性聽障時,可直說是罹患慢性中耳炎,產生併發症,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很難見到耳膜穿孔、聽小骨鏈缺損或膽脂瘤等,最常見的是中耳積水 (液)。

 

中耳為何會積水?

左圖,正常耳膜。右圖,中耳積水 (液),耳膜呈現琥珀色。

 

感染持續

若病毒、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從耳咽管進入中耳,感染其內,人體起免疫反應去攻擊它們,試圖清除病原,卻誤擊中耳腔,黏膜發炎腫脹,腺體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大增,出現滲液。

 

過敏發炎

患者正值過敏,組織胺循環到中耳腔,黏膜發炎腫脹,血管通透性大增,腺體分泌增加,出現滲液。

 

耳咽管功能不良

耳咽管乃連接鼻咽腔與中耳腔間一條細窄管道,一旦管內黏膜發炎腫脹,管徑變窄;或者,鼻咽腺樣體肥厚或黏膜腫脹,阻礙耳咽管入口,中耳腔遂成密閉空間,裏面氧氣被黏膜吸光,產生負壓,再把黏膜內的組織液拉出來,出現滲液。

 

迷路動脈缺血

迷路動脈起自前下小腦動脈,一旦狹窄、阻塞、痙攣或發炎而缺血,產生眩暈或聽障,接著,前下小腦動脈會代償性地加強供血,增大迷路動脈血流,並經由某一個動脈分支進入顳骨,內部氣房黏膜血流大增,隨之充血,出現滲液,排到中耳腔。

圖:陳建志醫師正在示範如何以遠紅外線治療 (物理治療) 慢性中耳炎患者。

 

治療及衛教

如果中耳積水明顯時,例如從耳膜即可見到琥珀色液面及氣泡時,會建議直接接受耳膜穿刺術,抽出液體;若積水甚少,難以抽出時,會建議接受中耳腔副腎皮質素注射 (要從耳膜打針),或者規則地口服抗組織胺或抗生素,減輕過敏發炎及感染。服用高濃度二十碳五烯酸 (EPA) 可以穩定迷路動脈內皮,避免缺血,進而減少前下小腦動脈之代償性血流增加,減少顳骨充血。也可對病耳進行遠紅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促進中耳血液循環,減輕發炎水腫。

 

須注意的是,中耳積水 需排除是否為鼻咽癌所致;另外,腦幹中風,造成三叉、舌咽或迷走神經麻痺,顎環張肌、耳咽管咽肌或提顎張肌鬆弛,耳咽管開口及內徑縮小,也會引起中耳負壓引起積水,這都需要專業醫師的診治,若有耳悶耳脹困擾時,宜先正確就醫。

 

作者:

陳建志醫師

衛福部定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醫師

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主治醫師

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

前 義大癌治療醫院神經科兼任主治醫師

前 高雄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頭頸部暈眩門診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名醫會客室/出國旅遊防掃興 發生暈眩這樣做

文/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陳建志醫師、曾秉濤醫師(博士) 在暈眩門診中,有時會遇到出國旅遊時發病者,往往以為是水土不服或時差調整不良,或是「卡到陰」。結果,走路不穩,一動就暈,噁心想吐,見美食不想吃,到景點不想玩,整個旅途都在受苦,實際上,應考慮下列狀況。   管耳石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