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應嚴防視網膜病變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新竹報導
糖尿病是導致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顯示,糖尿病患失明的機會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25倍,國民健康署的統計也發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達26.5%,等於每4名糖尿病病人就有1人併發視網膜病變。目前已有專治因視網膜病變導致的黃斑部水腫,病人切記隨時注意自己的視力問題,不要輕放棄治療,否則恐會永久失明。
圖說:醫師為病患注射視網膜藥物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眼科張聰麒醫師指出,糖尿病併發的眼部病變包括白內障、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玻璃體出血及黃斑部水腫都會影響視力,而最常見的黃斑部水腫容易反覆發作,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為視網膜雷射加上注射眼內抗新生血管藥物(Anti-VEGF),若長期積水不予治療將導致黃斑部細胞壞死,視網膜組織嚴重破壞,永久影響患者視力。
糖傷眼-破壞血管壁 血液滲漏造成黃斑部水腫
張聰麒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分濃度高,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當視網膜的血管壁受到破壞使通透性增加,血液內水分、脂肪滲漏出血管外,滲出物沉積在視網膜上就形成視網膜水腫,此時視力尚未受大影響,一旦滲出物集中到視力中心黃斑部引起水腫,感光細胞缺氧壞死,視力就會有模糊、扭曲、顏色異常等情況。
抗新生血管藥物 收縮新生血管、避免血管持續增生
新生血管因子(VEGF)在體內過度作用,是導致視網膜病情惡化的重要致病因素。治療上,會先為病患進行周邊視網膜雷射,破壞已缺氧或即將缺氧的視網膜血管,封閉不正常血管滲漏,改善視網膜缺氧狀態,減低不正常新生血管生長,然而因雷射不具選擇性,治療同時也傷及周邊視力,造成周邊視野缺損,但這像是「棄車保帥」,犧牲地方,保留住中央視力;而中央的黃斑部水腫則以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為主,抗新生血管藥物優點為直接作用在不正常新生血管上,不會有過度瘢痕形成影響視力。
選擇抗新生血管藥物 應一併評估療效、安全性、經濟性及個人身體狀況等條件
目前國內使用的抗新生血管藥物主要有三種。經由越來越多的臨床經驗及大規模統計後,三種藥劑的效果及副作用逐漸明朗化。由於每個人的病情嚴重程度、系統性疾病或是經濟狀況都不一樣,所以醫師與病人都需了解最新的臨床資料來為個人量身訂做醫療計畫。
張聰麒醫師強調,目前健保僅開放給付頭兩年共8針治療,超過時間或次數都需民眾自行負擔後續費用,但是視力是無價的,病友們不要輕言放棄治療,有部份個性之病患,一聽到無健保給付需自費,當下即做了放棄治療的決定,過了幾個月後再回來常已經是全盲無法挽救了。眼科醫學會也已與中央健康保險署持續討論,期待未來政策能夠放寬年限及針數,讓更多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苦的病患都能得到適當治療。
據了解,目前治療藥物中,傳統針劑為200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最早通過適用於人體的抗血管生長因子抗體,本來主要用於治療大腸癌,過去為大腸癌病人全身靜脈注射的藥物,治療過程中病人卻意外的視力變好,雖然相關針劑因藥廠未提出申請,但眼科醫師們透過專業評估發現了治療的新契機,開始眼內注射治療,其視力進步狀況較之前雷射治療來的顯著,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雖然醫師是以off-label use(非適應症外使用)用於治療黃斑部新生血管病變,但由於藥物較為便宜,在經濟考量下,仍列為長期控制藥物的選擇之一。
如果病友合併有高血壓等疾病,擔心藥物副作用的影響,這時醫師可以幫助病人挑選2006年核准上市的新型眼內注射針劑,這款針劑分子鏈長度較短,可有效穿透視網膜層到達脈絡膜,因而藥效相對較快,國外大規模統計也證實副作用低,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者可優先考慮,因療效佳、副作用小及上市較久,目前為國內市佔率最高之產品。
另外假如病友視力在0.4以下,病況明顯較差,針對這群視力狀況較差的族群,目前研究顯示2011年上市的眼內新型注射針劑治療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病友可依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藥物,以達到最好治療效果。